困局之下,飞科电器亟待破局之道

当流量红利消退、技术门槛坍塌,企业终将回归产品力本位。

尽管仍在采取积极的转型措施,目前飞科电器的拐点仍未出现。

10月27日晚间,飞科电器发布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实现营业收入30.4亿元,同比下降8.46%;归母净利润为4.57亿元,同比下降1.61%;扣非归母净利润为4.07亿元,同比上升8.13%。

其中第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9.24亿元,同比下降7.75%;归母净利润为1.36亿元,同比下降8.76%;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13亿元,同比上升10.64%。

作为一家高度依赖电动剃须刀业务的个护小家电企业,飞科电器近年来,通过业务扩展以及双品牌战略拓宽营收来源,但成效并不显著。

一方面,飞科电器向电吹风品类跨界,期望借此实现营收来源的多元化,但相关业务仍无法承担飞科电器新增长极的任务。另一方面,尽管采用了双品牌战略,在中低端市场以及高端市场双线作战,但却处于高不成低不就局面——性价比不如小米等新锐品牌,而高端化方面却只体现在价格上,无法在技术上与其他品牌拉开差距。

不过,飞科电器的下滑并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发展问题,而是行业整体遭遇竞争内卷的困境。市场增量空间的锐减,叠加竞争日趋白热化,让企业不得不直面价格战压缩利润的现实。这是过去以重营销轻研发为发展逻辑的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难逃内卷

尽管从电动剃须刀跨界到了电吹风,但本质上,飞科电器是从一个内卷的领域,去到了另一个同样内卷的领域。

以电吹风为例,由于高速吹风机的底层技术逐渐成熟,多个品牌也迅速跟进,飞科、徕芬、追觅、小米等品牌纷纷推出了自家的高速吹风机产品。技术门槛的降低让这一赛道迅速进入红海竞争状态。

这直接导致了价格战的爆发,飞科、追觅、小米等品牌纷纷推出200元左右的高速吹风机产品,相比徕芬最初599元的定价,几乎是腰斩再腰斩。迫不得已,2024年2月,徕芬也推出了SELite版高速吹风机,内置10万转/分钟自研无刷电机,售价仅199元。这种价格战的结果是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被快速压缩,品牌差异化越来越难以体现。飞科电器跨界到电吹风领域增加营收的目的也难以达成。

飞科电器可以跨界到电吹风,徕芬自然也可以跨界到电动剃须刀。为此徕芬还掀起了一场和飞科电动剃须刀相关的舆论战。今年8月,知名拆机博主楼斌发布了针对徕芬P3Pro、飞科F8等剃须刀的横评,认为徕芬剃须刀的电机性能和刀网刀头材质工艺仅仅是常规水平,体验感逊于飞科F8。更让人感到失望的是,徕芬P3Pro的价格还比飞科F8贵300元。

针对相关评测视频,叶洪新转发楼斌的测评视频表示,“看来有瓜吃了,徕芬剃须刀竟然打不过飞科?此视频我们会一一回应。我们来扒一扒号称独立客观第三方的评测机构是怎么收费的,收钱办事没问题,但不能没有良心”。此外,叶洪新还阴阳怪气地表示,“此团队竟然是当年和罗永浩直播对质心。被指包养团队的重要成员之一,看来包养的日子一直过得不错。”

业内人士指出,洪新亲自下场掀起舆论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徕芬在剃须刀这一全新品类上的焦虑和不安。一方面,剃须刀领域,没有“戴森”,徕芬无法摸着前辈过河,另一方面,则是剃须刀市场也陷入了内卷。

回到飞科电器的视角可以发现,不管是在原本的剃须刀领域,还是跨界到电吹风领域,面对的几乎是同一批对手,除了飞利浦、松下之外,还有追觅、小米、徕芬等新晋品牌,这让飞科电器不管是前进还是后退,都无法逃离内卷的环境。

这背后是增长红利的消失。飞科电器在过去几年曾大力拓展电商渠道,充分享受了线上流量红利,这也是其此前业绩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但随着电商整体增速放缓,其他品牌激烈的线上竞争,以及平台流量成本上升,公司线上渠道的边际效益递减。而这,是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艰难转身

从业绩来看,飞科电器仍未适应新的行业周期。

一方面,剃须刀业务仍然是飞科电器的主要营收来源。电动剃须刀的营收贡献占比超过50%,这意味着飞科电器很容易因为电动剃须刀市场的波动,而出现业绩变脸的情况。而当下,飞科电器面临的是,电动剃须刀市场周期下行的现状。

另一方面,电动剃须刀作为成熟品类,市场渗透率已经很高,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增量空间有限,进入存量竞争的阶段。再加上,电动剃须刀的入行门槛偏低,徕芬这样主打电吹风的企业也能轻易跨界,因此飞科电器在电动剃须刀也只能面临竞争持续内卷的现状。

而从飞科电器自身来看,贡献大多数收入的电动剃须刀业务也缺乏优势。尽管通过博锐和飞科双品牌战略,分别向中低端市场和高端市场渗透。但在中低端市场,面临的是同样主打性价比的小米等品牌,这意味着博锐在中低端市场的竞争力并不强,甚至品牌知名度也不如小米。而在高端市场,飞科剃须刀也未能与飞利浦、松下等品牌拉开技术层面的差距。消费者对飞科的普遍认知仍处在性价比、大众化的阶段。

上半年的财报揭示了飞科电器的尴尬处境。2025年上半年,飞科电器的经营数据清晰地反映了双品牌战略面临的困境。公司实现营收21.16亿元,同比下滑8.76%。其中,主打大众市场的“博锐”收入同比下降18.07%,销售占比降至19.48%。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博锐品牌营收仅为4.11亿元。而电吹风也难以成长为新支柱。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营收为3.97亿元,同比下滑3.17%。

从财报数据到市场交锋,飞科电器的困境折射出个护小家电行业的集体焦虑。尽管公司试图通过双品牌战略和品类扩张寻找新增长点,但核心业务增长乏力、跨界竞争遭内卷打击、技术壁垒缺失的三重压力,使其转型之路举步维艰。

当流量红利消退、技术门槛坍塌,企业终将回归产品力本位。唯有摒弃“高举高打”的伪高端化,以研发投入驱动体验升级,方能在刺刀见红的内卷中杀出重围。

赞 (0)
上一篇 2025年10月29日 17:02
下一篇 2025年10月29日 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