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竟然从小学就开始职业教育了
原标题:日本竟然从小学就开始职业教育了 1 我们又一次见证了历史,见证了一个行业从热闹到肃杀的转变。
原标题:日本竟然从小学就开始职业教育了
1
我们又一次见证了历史,见证了一个行业从热闹到肃杀的转变。
上个月,“双减‘让畸形发展的校外培训立刻断崖式跌倒,高途、新东方、好未来等校外培训机构当时股价就下跌50%到70%,有媒体统计,整个教培行业的市值累积蒸发8000亿左右,多个培训机构也裁员50%到90%不等;华尔街英语则直接宣布倒闭,霍思德英语的老板更是卷款跑路;曾经火爆的“宇宙培训中心”海淀黄庄,已经人去楼空。
还有一件事是国家对学区房的打压,北京东城西城的重点学区房严格执行多校划片,让学区房降价百万左右;深圳对学区房严控,更是让中介开始排队离职。虽然学区房没有校外培训产业那么惨,但学区房的价格,应该被狠狠的压制住了。
教育成本和房价,被认为是生育率的天敌,前者高,后者就低,现在国家在打击一切阻碍生娃的因素,降低生娃的成本,只不过,似乎大家的生育意愿并未被调动起来。为啥呢?
教育的成本可以打下去,但是教育的出路,才是家长们头上真正的阴云。
2
什么是教育出路呢?就是孩子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有哪些选择的机会?在我国,从小学到高中,小孩要么走学科教育,要么发展音乐美术,其他机会则少之又少。
所以,家长们对教育的重视就会转变成想尽一切办法上校外培训班,校外培训班又想尽一切办法制造焦虑,甚至挖学校老师来做培训,原来的教育系统彻底变形:老师在课内不好好教,学生必须要去校外参加培训班才能学习好,形成了教育的体系外循环。
这种过度重视校外培训压缩学生课外时间的做法有效果吗?
我们有一位读者,带娃三年,花了20多万的校外培训费用后总结发现,对于理科来说,无论什么形式的培训班,只适合10%左右的尖子生,中下游学生,主要问题是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加点拨来解决。而英语的学习解决的是考试问题,基本无助于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升。
但是,能有多少家长区分培训的辩证性?基本都是孩子的同学补课了,那我也要补课!
而培训的结果未必是让你的孩子学习更好,一个孩子接受培训,可以提高分数;所有孩子培训,可以提高分数线!教育不可避免的走向内卷。
这种情况,在韩国、日本都曾有过,后来两国也都废除了培训,尽量把学生往素质教育上赶,只是后来,韩国挡不住压力,又放开了校外培训,而日本却走出了一条新教育的路子。
3
我有一位朋友,是和艺臻品的中国区总经理,他们公司主要是把日本名家陶瓷进口到中国(日本名家陶瓷不做直销也不做电商,只和供货商合作,他们只一心一生奉献制作),他初三之前都在北京上学,接受的是国内的教育,初三时随父母去日本定居,后来在日本上高中上大学又去英国留学,后来又回到日本先后在亚马逊和某日本著名服装品牌公司上班,现在则在中国从事日本陶瓷的进口生意。
见证过好几个国家的教育和文化,他有一些感慨。
当年他刚到日本上中学的时候,发现日本教育真是不可思议,学校上午9点上课,下午3点就下课了。学生们上课嘻嘻哈哈,下了课不是打游戏就是读漫画,或者去参加 “部活动”,也就是社团,有篮球,足球,书道,桌游,烧窑等等。
你可能疑惑,初中就有社团?
何止初中就有社团,今年有一部很火的日本动漫《烧窑的话也要马克杯》里面有一段话更夸张,烧窑这种事,在日本居然是从小学就开始了:
更夸张的是,女主姬乃的母亲则更加厉害,高中时烧制的作品,竟然成为当地博物馆的“镇店之宝”:
动漫的故事虽然是虚构,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日本教育的风格:日本学校在培养义务教育的同时,更多是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我那位朋友当时看到日本的同学们如此“不上进”,就问他们将来的志愿,有一些说是大学,有一些则是专业学校(职高),让他惊讶的是,说自己志愿是职高的人眼中充满了确定,但是说去大学的孩子们的眼睛里却充满了不确定,好像很迷茫的样子,就像随着社会规定的成长流程在前进,在继续寻找这辈子可以投身的事情。日本学生们更希望希望出国学习某项专业,比如舞蹈,比如糕点,并不全是想进入顶尖名牌大学。
日本今年的大学入学率为54%,高中毕业直接就职的17%,剩下的则是去了技校。
看到这个,你是不是也想起来前段时间有消息说,中国也将推动职业教育,只有50%的初中生能考上高中,其余的人要去读职高。
我们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感觉是非常恐慌的,我跟大家一样,生怕自己的孩子将来考不上高中。
实际上,在日本,书法大家,围棋高手,去巴黎的美发师和甜点师等无不活出了人生精彩,成为了日本行业翘楚。通过自己的作品给周围人带来了快乐,实现从小的梦想和生活高收入,当然,这些人的收入也完全不输给大学生。360行,行行出状元,一个全面发展的环境才是健康的。
问题是,为什么日本的小孩子早早就选择了将来想要干什么?
个人认为无疑是从小就有了选择的环境。
4
什么是选择的环境呢?
像动漫《烧窑的话也要马克杯》里面提到的,烧窑这样的职业其实是从小就让小孩子介入,小孩子是否喜欢,完全凭借自己的兴趣,而不是被父母押着去接受培训。类似这样的兴趣社团,贯穿在教育的各个年级,早早的就分化了孩子的努力方向,从而避免在单一的学科赛道上过度拥挤。
除了学校环境的选择机会多,还有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日本动漫和漫画对年轻人的影响和代入感很强。
和艺臻品的朋友说,当年,日本篮球不太行,喜爱棒球和足球的年轻人居多,《灌篮高手》播放后,很多个同学开始热爱上了篮球,甚至,高三时,有一个日本同学,是日本10大篮球青年之一,梦想是进入NBA,当时是姚明在NBA活跃期,感受到国力差距的小哥说要出门修行,他说要一个月打败北京10个街头篮球的压场球员后再回日本,结果九胜一败,感悟说,到中国学到很多,不虚此行。都高三了还要搞兴趣出国交流,他家里人竟然还能同意,可见家长对孩子的兴趣支持……
后来日本网球需要人才,又出了一部动漫《网球王子》,也是大热的一部动漫;围棋方面,日本也制作了动漫《棋魂》;最近为了提高国民平均体质,出了一部《流汗吧!健身少女》,制作非常专业,从热量摄取到肌肉练习,如同私教一样。
上面提到的动漫《烧窑的话也要马克杯》则是为了让年轻人激起对日本传统陶艺的兴趣,也是一部高评分动画,B站上评分也高达9分。
这部动漫也很特别,前半部分是动漫剧情,后半部分是声优去取景地一个盛产美浓烧的地方实景体验(用动画和真人的组合带动了日本当地的实体经济和陶瓷文化传播),女主姬乃随东京失业的父亲回到已故母亲的老家上初中,加入了学校的陶艺部,逐渐成为陶艺牛人,下一季还会参加全国的陶艺大赛。
里面有一些情节会传达为什么要使用陶器的理由,传达生活美育:
有意思的是,剧中有一个场景,竟然就是和艺臻品上面的两个美浓烧知名作家上学时加入的社团:多治见工业高中陶艺部
这两个作家是林英樹和吉冈伸弥,是日本的新一代作家。
林英樹是一位以新颖的设计和色彩使用著称的人气作家,他希望自己作品能成为消费者每天都能使用的艺术作品,曾代表日本参加世博会和多个比赛,并获大奖。
林英樹作品
吉冈伸弥是给织部烧注入新风的新一代年轻作家,作品还原泥土本身的韵味:
可见,学校的兴趣培养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成名作家,对孩子的成长道路影响很大。
而日本动漫的取景和故事,背后都有文化底蕴甚至是职业细节,正因如此,才能更深入的影响日本青少年对未来的选择吧。
5
日本的教育经验,我们当然没必要都学,借鉴即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都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不但每个国家都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每个个人其实都应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我老家是曹县的,前段时间“宇宙中心”曹县很火,因为当地的汉服、木制品出了名,在我们那里,生意做的好的,开大工厂的、做网店很厉害的,大多都是没上过大学的,因为上过大学的基本都在外地,但就是这些没上过大学的老乡,把我们家乡的产业搞得有声有色,声名远播。
大家再环视一圈目前火热的直播短视频主播们,高学历的也是少数,大部分人反而因为没上过大学,作品接地气,有视觉感,积累了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粉丝,成为影响一方的网红。
所以,你会发现,什么学历的人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时代会给每个人绽放的机会,我们之所以在教育上过度内卷,甚至让校外培训走入畸形,关键是我们自己对教育成才的标准太过单一。
我们社群里有一个群友总结的非常好,人才应该分为五种类型:知识型、知识+技能型、技能型、技能+体力型、体力型,所以,只有多元化的人才目标,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结构!
你看看我们的社会语境,考上清华北大985、211才是荣耀,我们的投资机构专门盯着名校的毕业生给他们送钱,研究生去送外卖成了好大的新闻,实际上,大专毕业职业教育毕业难道成才的少吗?肯定很多!但针对这部分人群的信息少之又少,职业教育机构本身也不争气,要么不管,要么以输送工厂为目标,缺少技艺提升的能力,不像名扬全球的法国蓝带厨艺学院一样,可以提升职业的阶层。无论什么学历,最后能成为职业名家,就是一个优秀的人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