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银发经济》:怎么学会与老龄化相处

1.jpeg

当我们讨论银发经济及其巨大的产业规模时,要分清那里到底是蓝海还是红海。

  银发经济究竟是蓝海还是红海?

  根据测算,全国范围内参与广场舞活动的中老年人口有1亿,他们每个人每年在广场舞服饰上大概要花将近500元。

  由此,我们得出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规模,即所谓的“500亿的广场舞服饰产业”。

  针对这一产业,我提出的问题在于:你认为这个500亿的产业是蓝海还是红海?

  很多人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蓝海市场。 但实际上,情况恰恰相反,它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

  在湖南益阳的赫山区,你会发现那里有300多家广场舞服饰生产企业,他们已经占据了国内70%的市场,年产值超过20亿。

  其中,有一家企业一天就能生产5000件的广场舞服,平均一分多钟就能做好一件,最快只需要40秒。

  面对这样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情况,竞争的激烈程度显而易见,任何新进入者都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因为这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你要进入的恰恰是一片红海。

  因此,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思考,当我们讨论银发经济及其巨大的产业规模时,要分清那里到底是蓝海还是红海。

  另外一个话题是,关于中国失能老人的数量,存在一种普遍的说法,即中国大约有4400万的失能老人。这个说法是对的吗?

  如果是准确的,那么就意味着我们全国总人口之中有3%是失能老人,60岁以上的老人中,每6.5个人就有一个是失能的。但实际上,你觉得你见过这么多的失能老人吗?

  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中国有44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

  失能由六项指标组成的,分别是吃饭、穿衣服、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和洗澡。

  有1—2项完成不了的,叫轻度失能;3—4项完成不了的,叫中度失能;5—6项完成不了的,叫重度失能。而半失能既包括轻度失能,也包括中度失能,还包括重度失能。

  因此,当我们体积中国有44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时,我们所指的含义需要明确。

  这里所指的是我们有4400万在一项或者几项日常活动中存在困难的老年人群体,而不是有4400万在每一项日常活动中存在困难的老年人群体。

  这完全颠覆了我们的认知。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对老年人群体中10%的样本进行了健康程度和生活自理状况的自我评估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报人自评为健康,接近三分之一的老年人自评为基本健康,自认为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比例约为十分之一,而自认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照顾的比例不足3%。

  按照这一标准进行测算,实际上我国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数量约为618万,在总人口之中占比仅为4‰。

  从4400万到618万,从3%到4‰,这一数据的变化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在商业模式设计初期就存在问题?

  要想抓住银发经济机遇,需要思考的的是如何更好地满足老年人需求、创新服务模式,以及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等多个层面。

  未来的商场里会不会有养老院?

  在对老年人群体及市场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走访调研了大量企业、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看到了在边际处涌现的很多创新,但是可惜的是这些创新并没有被人看到。

  在日本,存在一种新颖的商场模式,它是指永旺购物中心专门为老年人设置的一个楼层。

  这个楼层的设置理念是一切从老龄群体出发,把所有老年人想做的事情都搬进商场,纳入商场服务范围。

  于是在这里,我们能看到种种业态,比如给老人做培训的,还有给老人提供养老理财服务的。

  在现代商场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餐饮设施、儿童教育培训机构、宠物店。未来商场是否能进一步发展,包含养老院呢?

  我们认为,未来养老院搬进商场是有可能的。

  这将会带来全新的家庭活动状态:周末时,家长带着孩子来到这里,将孩子安置到培训机构后,再到养老院里陪父母聊天。等到中午孩子放学了,就可以跟老人一起共进午餐。

  还有一个例子。

  当前社会,关于“老年餐”服务的讨论颇为广泛。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老年助餐服务是什么样的呢? 最常见的情况是,老年食堂尽管有补贴,但却往往处于亏损状态。

  比如杭州的一家老年食堂,它面临的问题是,它每提供一份老年餐,就要亏损3元。

  所以他曾向很多媒体表示,希望不要再对其进行报道,因为报道越多,吸引来吃饭的老人就越多,而老人越多,亏损也就越大。

  基于此,我们注意到了另外一种社区食堂模式,尽管它的成本也很低,但却能够实现盈利。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更大的规模化。

  他们不光为老年人提供餐饮服务,还为社区里面所有有需要的年轻人和孩子提供餐食,因此每天能够销售1000份,从而实现盈利。

  进一步观察,我们还发现更有意思的是,那些成本更高的社区餐饮店,比如南城香、超意兴,反而更赚钱。他们靠的是对店内动线、餐饮产品、饭菜品类的设计,通过这些设计来实现更高的盈利。

  因此, 想要开拓银发经济,我们最需要做的不是发明,而是发现。我们需要的是重新聚焦。

  发现在边际处涌现的那些创新案例,进而通过研究,把它们提炼为模式展现出来,以推动全社会更好地实现。

  同样,我也认为这是一个研究者的价值所在,即当好一个发现者。

  当面对新生事物时,比定义更重要的是发展趋势是什么;比经验更重要的是政策方向是什么样的;比建议更重要的是同行者和先行者正在怎么做。

  只有建立在认知转变上的系统重构,才能推动我们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快,人快我深,人深我新”。

  掘金银发经济,

  需要先转变7个认知

  面对银发经济的到来,企业需要通过转变认知、打开视野,进而看见可能,勇于探索,并降低试错成本,最终在挑战中发现机遇,实现从认知到行动的商业创新和社会创新。

  而这里,首要的一步在于转变认知。

  那么具体来说,我们要转变哪些认知呢?

  我把它归纳为7种认知: 背景认知、趋势认知、范围认知、对象认知、需求认知、政策认知、理念认知 。

  完整内容收录于《细读商业经典》课程最新上架解读书《银发经济》,由盘古智库社会老龄研究院副院长李佳老师解读,欢迎前往吴晓波频道APP收看视频解读。

  在这期解读中,李佳老师还将深入解读7个认知:

  1.背景认知:银发经济跟养老经济有什么区别。 2.趋势认知:老龄化不是问题,不适应才是。 3.范围认知:人口老龄化是史上最大的黑犀牛。 4.对象认知:关注的不仅是“已老”,更是“未老”。 5.需求认知:从竖向到横向、简单到复杂的转变。 6.政策认知:人口老龄化是贯穿中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 7.理念认知:银发经济的短期、中期、长期理念。


产品图.jpg

赞 (0)
上一篇 2024年11月15日 00:46
下一篇 2024年11月15日 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