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董明珠“间谍论”的一种视角
回到董明珠的“海归间谍论”。即便打死我,也读不出她首先是出于爱国。
“绝不用一个海归派,里面有间谍”。
董明珠的这一言论,针对的乃是她所掌控的企业,本来她尽可以发表她的宏论,我们听我们的就是了。
然而,依时下的某种社会氛围,不能不说董明珠所代表的,是一种日益泛化的“斗争思维”,即明显超过正常尺寸的“对立思维”或“敌我思维”。
她对“海归里面有间谍”似乎神信不疑,至少以迎合这种思维和认知为是为荣。于是她成为戳破那层窗户纸的人。
尽管该言论招致广泛批评,但不代表这种社会思维与社会意识的式微或后退。
实际上也有很多人在为董明珠言论公开叫好,体制内不少单位不招海归已是流行做法。她因为此番言论,正再一次接受“爱国企业家”的特别加冕。
身为公众人物的董明珠,如此笃定地将海归视为异己,势必为“斗争思维”的泛化推波助澜。
她此番的“历史性”贡献,或将不是让格力电器成功地抵御和防范“间谍”,而是在客观上加剧互联网舆论场的混乱。
今后我们或会愈加发现,即便探讨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也更加不屑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人心服口服,而是直线性地导入阴谋论、动机论。
以一个似是而非甚或污名化的标签,随便扩大批评责难范畴,虚设标靶搞身份贬损或人身攻击,侵犯个体和特定群体尊严和法定权利,可能进一步成为家常便饭。
这是一种认定所有人,都应该与自己有相同的行为及思维方式的价值判断,而事实上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认识和结论。
这不仅会让大多数沉默的民众,陷入对社会认知的混乱与迷茫,且会在他们中间制造对立与敌意。
观点的固化让不同群体间的争论,势必变得日益极端化。只凭立场站队,很少有人愿意讲道理、求真相,越来越多的人会因为观念撕裂而陷入社会性焦虑。
这当然不是董明珠一个人的功劳,但她的此番言论,在业已撕裂的社会共识的口子上,又深深划上一刀。
在历史学家萧功秦看来,受极端思维的影响,原本民间正常的、朴素的民族主义心理情结,会逐渐演变成一种达尔文主义原则支配下的民族“大目标”。
当具有社会破坏性的人格特质大行其道,就会形成马基雅维利主义,即为达到主体自以为“崇高”的目标,可以采取一切办法的主义——包括排外、仇外、自我孤立、内部分化和斗争。
它将政治之作为政治的特质展示给人们,让人们在政治面前产生一种透不过气来的紧迫感、窒息感和满足感。
这种将“手段合理化一切”的主义,发展到极致时,国家可能会面临种种严重问题,包括政治不稳定、腐败不断增加、信任体系瓦解、道德标准失序。
回到董明珠的“海归间谍论”。即便打死我,也读不出她首先是出于爱国。
爱国又确实是无本万利的生意。她作为一个恋栈的生意人,此番言论说到底,不过为了巩固和扩大个人不可挑战的地位与荣誉,刻意迎合“人人抓间谍”的基本盘认知,顺便给自己打个政治广告。
对他人持功利性而不是道德观点、工具性而不是理性观点,董明珠恰恰就是个地道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除了惯常的冷酷无情和权谋诡计,还有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自负,以及缺乏共情的精神病态——亦即“暗黑三角人格”。
这种人格特质,其他企业家身上或许多少也有一些,却以董明珠为盛。故此方有“间谍论”的出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