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寒气逼人
活下来,就有未来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WEEKLY财经,作者:司雯雯;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活下来,就有未来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WEEKLY财经,作者:司雯雯;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的纲领。”8月23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内部讲话《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一传出,就轻易打破了华为刻意想要保持的低调。
一名员工佐证,“(这篇文章)内部可见,公司并不想做传播”。
公众从任正非的讲话中,感受到了严峻的寒意。
他提到,“全球经济将面临持续衰退、消费能力下降的情况,华为应转变思路和经营方针……保证度过未来三年的危机。”“活下来,有质量的活下来。”“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措辞严厉,气氛凝重。
78岁的任正非在近几年里很少这样表态,在华为心声社区里,他通常是以激励者的姿态存在,语气中透着坚韧,总能给整个华为员工向上的力量。
狠话一出,这篇文章旋即在华为内部成为最大话题,“大家都在看、都关心”。
关注、担忧、猜测集中在两个基本问题上:这个时候,任正非说这番话代表着什么?华为究竟活得怎么样,哪些业务将“收缩和关闭”?
更急迫,更悲观
78岁的任正非惯常以坚韧的形象示人,讲话直接、力量澎湃。
许多人汇总了“任正非语录”,觉得每每读完,都从中受到不小的激励。
2019年,华为承受美国制裁压力时,为争取空间,任正非少见地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他常常展示一张伤痕累累的苏联战机照片,多次说,今日之华为,很像这张苏联战机。历史上这架战机并没有坠毁,反而成功返航。
比起强调困难,讲话的结尾总是鼓励。在2020年中发给全体员工的讲话中,他提到“不能因美国一时打压而沮丧,放弃全球化的战略”。
有时语气轻松。在2020年初,他谈到美国打击时称,“美国去年的打击没起到多大作用,我们做了很多准备。”
但三年后,情况变得更严峻。在8月22日发布的讲话中,任正非表示,2019年华为受打击时和今天的环境是不一样的。
具体在于,当时是精准打击华为一家公司,整个世界状况和经济并没有什么改变,发展态势是好的。但现在,除了美国继续封锁打压的原因,全球经济会持续衰退,全世界的经济在未来3到5年内都不可能转好,加上疫情影响,全球应该没有一个地方是亮点,消费能力会有很大幅度下降。“华为对未来过于乐观的预期情绪要降下来”。
“活下来”的口号并不陌生,这已经成为华为最近在公开场合中最常提及的目标。
人们渐渐熟悉了那个故事:2019年,华为被美国纳入“实体清单”,麒麟芯片断供成“绝唱”,5G芯片受限,手机业务被迫收缩,从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二的宝座跌落。那是华为过去几年面临的最大危机。
听得多了,惋惜还在,冲击已经淡了。
过去三年,在新年致辞、年报发布、新品亮相、行业会议等,华为轮值董事长、各业务负责人都再三强调这一方向。
但任正非这次讲话,却掀起了远超此前的关注。原因之一或许是,相较2019年变故发生时,人们从任正非当下的判断感受到更多悲观。
不过,综合华为各方表态,今后要面对更多挑战是共识。口径没有变,但这次讲话更像是任正非出面对华为员工的再一次强调和警醒。
“总体上看,还是华为这几年一贯的调子,定调上没有大的变化,还是要‘活下去’。”中国标杆企业案例营销中心研究员周锡冰常年关注华为,“目的更多是为了激励士气、渡过难关”。
2021年年报发布一个月后,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就曾公开表示,今年华为面临的困难不仅没有比过去减少,外界环境的变化又带来了更多的困难。例如,地缘冲突、汇率波动、全球疫情、大宗商品涨价、全球性通货膨胀等。
收缩关闭边缘业务的决定也不是第一次出现。对华为员工而言,“预防针”早已打过。
2021年1月,任正非即在讲话中提到,“对没有前途、领路人多年都是在讲故事的,坚决裁掉一部分产品。”“Marketing不要空谈,要走上前线,支撑胜利,创造利润。”
只是这次,口气更急迫,决心更明显,措施更果断。
以前讲“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活下来。”
如今是,“不要再抱幻想,讲故事骗公司。”“这两年我们能不能突围,现在还不敢肯定。”
不再讲故事,要讲实现
华为副董事长、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发布2021年业绩时,有人提问,“华为是否度过了最艰难的阶段?”
她没有直接回答,说“华为已穿过了黑障区”。
这曾被视为华为走出制裁阴影的积极信号。但任正非的讲话给出了另一个答案。
到2025年,华为要先想办法度过这三年艰难时期。“每个口都不要再讲故事,要讲实现”。
为应对危机,华为决定将“生存基点调整到现金流和真实利润为中心,不再仅以销售收入为目标”。
换句话说,市场空间大不大是其次,故事不再重要,能不能赚到钱成为第一指标。
对一贯重视研发投入的华为来说,这可能是个重要转变。
任正非曾在2020年中提到,华为每年的研发经费投入是200亿美元,收益只有40%,但“研发不停步”,因为“不能以后生存下来了,却看不见未来了”。
但对今天的华为而言,生存显然更紧急。
其最新发布的业绩显示,2022年上半年,华为销售收入共计3016亿元,同比减少5.87%,净利润150.8亿元,同比下滑51.97%。
受美国制裁影响,华为销售业务从2020年四季度开始下滑,至今已持续六个季度。
为弥补手机业务的萎缩,华为加大了对华为云、智能汽车等新业务的开拓力度。但新业务意味着增加投入,盈利也需要时间周期。
眼下,花钱多、挣钱少。作为一家非上市公司,华为的现金底子被削得越来越薄。
对比往年年报,华为在2021年的研发投入为五年来最高,但现金及一般等价物降至近五年来最低,约为1283.9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超过四成。
要等到新业务回血,华为还需要更多的钱来支撑。为补充营运资金,华为2022年已经进行了7次发债,共计240亿元,远超去年。
急迫性已经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来。
在华为第三批军团成立仪式上,每个军团都进行了宣誓,“多打粮食、贡献利润”是关键词。部分军团已经制定了营收及利润目标,比如,成立于2021年10月的智能光伏军团在2022年的目标营收为200亿元,利润40亿。
一名接近华为企业业务的人士透露,成立军团的目的是为了“活下去”。与智能光伏军团同期成立的煤矿军团也已经有产出,其解决方案能够高度复制,可以实现规模化效应,提高利润。
谁是危险的“边缘业务”?
外界从任正非的讲话中“一叶知秋”时,“寒气”正笼罩在华为员工们的头顶。
宏大的全球经济、公司战略落到员工们身上,是再现实不过的工作和薪水。
他们也许可以不关心主要纲领、崛起方向,但无法忽视“盲目扩张、盲目投资的业务要收缩或关闭”。
任正非的讲话像一颗巨石砸入湖底,员工们很难平静。
一名员工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其所在的部门较为边缘,已经有同事被领导约谈,“据说有十几个裁员指标”。有多名认证为“华为”的员工透露,华为成立了“新陈代谢”工作组。
尚未入职的人们开始观望,哪些部门值得加入,哪些部门比较危险。有认证为“华为”的HR在8月23日发布招聘时,强调所招聘的岗位属于“核心业务”。
在职的员工也免不了在心里估量业务前景,一名员工猜测,消费者业务的某些非主流产品可能会被收缩。
在华为内部,业务被划分为运营商BG、企业BG、ICT产品与解决方案、终端BG、华为云计算、数字能源、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及海思八个部分,其中,运营商BG、企业BG、ICT产品与解决方案被并称为ICT基础设施业务。
在讲话中,任正非表明了对各业务线的态度。
ICT基础设施是黑土地粮仓,要“合理编制人员”;终端是未来突破崛起的基础,但不能盲目;华为云计算要走支持产业互联网的道路;数字能源要创造更大价值,收缩机关;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要减少科研预算,加强商业闭环。
他强调,除了为生存下来的连续性投资以及能够盈利的主要目标,未来几年内不能产生价值和利润的业务应该缩减或关闭。
“ICT基础设施是华为的核心业务,离ICT比较远、又不属于被重视部门的,可能就会比较危险。”周锡冰分析称。
任正非此前的内部讲话也给了一些员工信心。他表示,“尽管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但我们要清楚,打造ICT基础设施才是华为公司肩负的历史使命,越是在艰苦时期,越不能动摇”。
另一有底气自信的部门或许是云计算。
华为对此寄予厚望,在发布2021年年报时,面对“哪些新业务能成为未来增长的火车头时”,孟晚舟提到了华为云。年报中,该项业务的营收是201亿元,同比增长34%。
“华为云还需要大量对云生态系统的投资,当前盈利不是关注重点,集团在这方面也没有压力。”华为高级副总裁、华为云CEO张平安在6月公开表态,这相对华为军团“贡献利润”的誓词,显得从容许多。
但尚不知这份从容还能持续多久。
毕竟,任正非的态度是,“我们以前怀抱全球化理想,立志为全人类服务,现在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活下来,哪里有钱就在哪里赚一点”。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