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新评:需要反思,加拿大鹅为什么敢在中国傲慢?

1.jpeg

(本文首发于《紫金商业评论》,紫金财经转发,转载请注明来源) 大概是1957年,那时候的加拿大鹅还不叫加拿大鹅,而叫雪鹅。这是加拿大的一个军队专供品牌,价格很便宜,连一家门店都没有,纯工厂模式,依赖于批


(本文首发于《紫金商业评论》,紫金财经转发,转载请注明来源)


大概是1957年,那时候的加拿大鹅还不叫加拿大鹅,而叫雪鹅。这是加拿大的一个军队专供品牌,价格很便宜,连一家门店都没有,纯工厂模式,依赖于批发商拿货,与中国东南沿海的服装加工厂没什么区别。


雪鹅在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改名为加拿大鹅,正式踏入全球顶流羽绒服行列。近几年,穿一件加拿大鹅的风气,悄然在中国兴起,并逐渐兴盛。在一线城市,每到冬季,就迎来了加拿大鹅的旺季,工装造型、圆形袖标、带毛且宽大的帽子,都是加拿大鹅的典型特征。


虽然动辄万元的售价,但穿一件加拿大鹅,不仅在年轻人群中流行,资金实力雄厚的中产阶级,也涌入到这股潮流中来。贾女士也是其中一员,但这次加拿大鹅给贾女士带来的,不是购物的满足感,而是加拿大鹅的霸王条款。


近日,上海消费者贾女士花了11400元的高价,在“加拿大鹅”专卖店买到商标绣错、缝线粗糙的羽绒服,发现问题后店方却不给退,因为“更换条款”说,“所有中国大陆地区专门店售卖的货品,均不得退货”。直到专卖店被上海消保委约谈后,她才顺利退货。


2021年了,加拿大鹅仍然以一种傲慢又嚣张的姿态俯视中国消费者。同样是鹅,唯独“中国大陆地区不得退货”,同样是鹅,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地区,都可以退货。


这其实不是个例,随着中国消费者实力的不断增强,不少国际品牌纷纷落户中国,不少品牌都对中国消费者采取内外有别的差异化政策。从丰田、宜家等召回问题产品不包括中国,到梦龙冰淇淋用料区分中国版和欧洲版,再到此次加拿大鹅消费维权事件,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品牌都要在中国市场采取双标政策,哪里来的傲慢可以让他们肆无忌惮的歧视?除了商家的问题,我们的市场环境是否也存在不足和漏洞?


对此,《紫金商业评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问题。


首先,国外品牌在国内采取的“双标”,是对市场判断的惯性使然。改革开放之初,除了解放了中国人,也放开了外国品牌布局中国。物质匮乏的年代,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人们对商品的容错率很高,加上刚刚启动市场竞争机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因此整体竞争环境平和。


在温和的竞争中,不少企业并没有将产品质量作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布局中国的国外品牌,在入华之前,就已经具备了很强的产品力和营销能力,国内企业与他们的差距是巨大的。因此,国外品牌一旦进入国内,就天然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种天然的竞争力,很容易转变成外国品牌的优越感和傲慢,最后演变成对市场判断的惯性。时下国内竞争激烈,很多外国品牌纷纷在竞争中败北,跟这种惯性不无关系。


此外,不了解中国,企业经营不做本土化策略,也是外国品牌逐渐式微的原因之一。因此有敏锐的业内人士指出,外资品牌想要在中国市场更为长远布局发力,需要尊重中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考虑消费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否则,将会影响到品牌声誉甚至整体业绩。


其次,我们也要反思,我们的市场机制是否已经充分激发,对消费者保护的相关法规是否合理完善,且更具有可执行性。


中国市场规模巨大、前景广阔,任何企业、任何品牌进入中国,都必须自觉遵守我国法律法规,也必须尊重我国消费者权益。企业生产的商品,中国法律规定的“七日无理由退货”,是法律规定的最低标准。


像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有关的法律,规定的是14天或7天无理由退货。在食品领域,我们的很多标准,也比发达国家要低,这是长期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家国际品牌,其只会遵守你的最低标准,其是否遵守更高的标准,取决于在当地的竞争策略和价格策略。比如加拿大鹅,在官网上向全球承诺“30天无理由退货”,但这是承诺,是否具备法律效力值得探讨,但显然他更愿意遵守最低标准而不会自愿提高标准。因此,加拿大鹅选择在中国就刚好踩着底线,踩着最低的门槛。


在地球的另一端,加大拿鹅却并不敢像对待中国消费者这样傲慢。一位在加拿大留学四年的学生透露,自己在加拿大一处商场内购买了15000元人民币左右的加拿大鹅羽绒服,当时并没有要求签署任何条款,并可以邮寄商品,享受退货服务。


同一家企业,在两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完全是迥然不一的态度,这值得监管者和消费者深思。


第三,中国需要一批民族品牌的成长,任何一个国家的最“国民”的产品,都不可能由外国品牌来担任。


比如在汽车领域,虽然日韩车很便宜,也迎合了中国消费者的需要,但他们能成为中国国民车吗?很难!很多男性都喜欢越野车,但丰体普拉多和陆地巡洋舰,不论其价格还是对中国人的友好度,都是承担不起国民车这个重任的。


反而是最近两年比亚迪、长城等车企生产的性价比高的乘用车,有了那么一点国民车的味道。


因此,只有民族品牌的产品力起来,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那些洋品牌才有动力提高产品力和服务,不然最终就要面临撤出中国市场、铩羽而归的现实。


最近几年,我国本土品牌的好产品、好服务越来越多,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也更加理性,洋品牌早已“走下神坛”。在不断优化中国市场环境的基础上,让国外品牌,与旗鼓相当的国内品牌竞争,最终受益的,一定是消费者。


随着中国品牌的崛起,把更多的选择权牢牢的交到消费者手中,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最好保护。

产品图.jpg

赞 (0)
上一篇 2024年11月01日 12:40
下一篇 2024年11月01日 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