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治驱动数治 智慧城市落地离不开精细化治理

1.jpeg

原标题:人治驱动数治智慧城市落地离不开精细化治理 2021年9月24日,华为全联接2021大会进入第二天,当天上午举行的“城市智能体峰会”板块吸引了各方关注。

原标题:人治驱动数治 智慧城市落地离不开精细化治理

2021年9月24日,华为全联接2021大会进入第二天,当天上午举行的“城市智能体峰会”板块吸引了各方关注。

我通过在线收看的方式,全程围观了这场干货满满的行业峰会。

我注意到,华为高级副总裁、中国地区部总裁鲁勇在致辞分享中提到一个有意思的论述“精细化治理是建设‘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的基础与目标,从‘数治’到“‘善治’,是一个城市走向‘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质的飞跃。”

这个论述我非常认可,这和我之前8月份文章中提到的诸多观点吻合。这两年,在技术升级和市场需求双向驱动之下,5G、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加速应用,智慧城市也逐步由概念落地到社区、机场、交通、城管、应急、气象等场景。智慧城市发展了这么多年,是时候回归“以人为本”,从“数治”到“善治”,发挥人的价值,各方协同合作,才能真正将诸多理念变成落地的服务。

经常有朋友问我怎么看待当前智慧城市发展,是否应该提升数字化的重要性,弱化人的存在和干预?

其实,在8月份那篇文章中,我就反对各类“自动驾驶”“智慧城市”“城市大脑”的夸大宣传,反思了智慧城市在应用实践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在我看来,智慧城市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明确一个基本点:要人治管理数治,而不是反过来数治驱动人治。

我们广大媒体朋友,也要把焦点放在切实的落地行动和案例上,不要好高骛远地大谈政策和趋势。智慧城市的进展突破,往往是在一些细微之处,比如上海田子坊街区和华为合作的那个案例就很好,这个地方应用智慧化管理手段,广大商户和管理部门齐上阵参与,精细到每一个微小单元共同治理,很好的解决了老旧街区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安全消防、人流管理等。

这样的案例和背后治理思想应该形成系统案例,被各方参考和借鉴。因为,只有发挥细小单元(一个人或者一个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应用高新科技产品和服务,进行精细化治理,才能真正发挥效应。

智慧城市建设热潮背后冷思考:人治驱动数治

这几年,全国各个城市兴起了一股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德勤发布的《超级智能城市》管理咨询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达1000多个,仅中国在建的就有500个。

一些企业和城市管理者,开口闭口谈智慧城市、城市大脑,却极少谈真正意义上的落地应用。一辆汽车,不能说把发动机换成电机、加入了一些AI服务,就打着“自动驾驶”的概念对外销售;一个城市,几万个摄像头连成一张网络,加入了云端管理,就大谈特谈“城市大脑”,也不客观;一个厂商,安装一个网关,把几件电器连接起来,就声称智慧家庭云云,也是急功近利的体现。

过去很多厂商提到智慧城市,会从强化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层面入手,往往注重数据收集手段和数字化应用。但这种数治过分强调了数据的收集,忽视了落实到个人的治理,是明显的买椟还珠、颠倒主次。我觉得,智慧城市建设热潮背后应该有一些冷思考,夸大式宣传“数字化能力”,忽视“人的参与”,造成的后果就是:一到应用就歇菜,频频出现问题,人不知数,数不知人。

要而言之,我们不能因为使用了各类“智慧某某”“城市大脑”“自动某某”,就忽视了“人”的作用和价值。就像李彦宏说的“AI机器和系统用来服务人,而不是控制人。”

上文提到的华为,推出的城市智能体,也一直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主张要以人为本、以技术为基,让城市“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

在田子坊那个案例中,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主任徐惠丽就提到要通过数字化管理来服务人,用数字孪生来服务人,使得各方构建的孪生数字模型最终真正的在为人服务。

备注:2020年9月,华为公司发布了城市智能体解决方案,实现智慧城市的智能交互、智能联接、智能中枢、智慧应用等四大层次功能协同贯通,打造云网边端用一体化城市级智能协同系统。

徐主任关于人治驱动数治的辩证思维给了我很大启发,在她看来,最大的“智”是众智,大家的智慧;最强的“力”是合力。政府部门之间形成共识,企业和企业之间形成共识,构建了朋友圈生态,彼此成就。

的确,善治之城要以人为本,再强大的数据和科技平台离不开人的掌控,再先进的服务平台也要社会各单元使用起来、协作起来,才能真正意义上发挥价值。

从城市大脑到城市智能体 联动机制实现管理闭环

喜欢看新闻的朋友,应该经常能听到“联防联控”“联动机制”“统筹发展”这样的词汇,一场疫情让我国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了考验,从客观上促进了我国基层管理能力的提升,各方开始构建解决各类城市问题的联动机制。

前文提到,智慧城市的落地关键要靠人治驱动数治,要做到这点离不开各方的联动和统筹,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联动机制很有必要。上海的智慧城市就是一网管全城,在华为数据平台的支撑下,联动各方(交通、消防、社区街道管理等),指挥调度有序,能够联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特别提到创新机制,健全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统筹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和应用终端建设,强化系统集成、数据融合和网络安全保障。健全基层智慧治理标准体系,推广智能感知等技术。

华为高级副总裁、中国地区部总裁鲁勇在24日的发言中也提到,城市最能被人感知的是“城市治理”的“体验”。数字治理的基础是数据,在科学支撑之下的判断与治理,是智慧城市成功的关键,应当作为一个整体来布局,城市智能体正是实现这种全面理念的载体。

不难看出,这两年,华为云推行的“城市智能体”,某种程度上也迎合了政策最新鼓励的方向。城市智能体的特征就是“以系统观念统筹把握智慧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想到用数字化能力,各方参与,统筹城市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

比如华为打造的深圳“鹏城智能体”,立足综合治理,深圳交警道管科牵头、各部门配合,华为与伙伴深度参与,各方围绕业务的需求与场景,打破部门壁垒,优化整体流程,实现云网边端协同,打造出“一体化交通治理指挥业务平台”,进而使拥堵指数下降8%,执法效能提升50%,指挥效能提升25%;在政务领域,深圳98%的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94%的行政许可证事项实现“零跑腿”;在供电方面,通过建设智能巡检系统,传统人工巡视需要20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目前只需要两小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智能体的联动机制发挥了越来越大的效应,实现城市管理闭环。

通过华为在上海以及深圳的落地,不难看出,城市智能体相比传统的城市大脑,除了系统和数据层面的工作以外,更重视发挥人的作用和价值,联动各方构建合作机制,因此各项数据可以跑通盘活,赋能联动机制的精细化管理。在具体实践中,在各方的参与下,平台将汇总上来的数据波动和反馈需求分发给身处城市各个角落的具体实施者,实现人治+数治的完美结合。

切忌好高骛远 精细化治理有望推广到各地

一切的态势都在表明,以人为本·精细化治理是更适合当下中国国情和大环境的智慧城市发展方向,而城市智能体是实现精细化治理的基础架构。

上海田子坊的案例只是一个缩影,智慧城市正迎来一场深度的社会变革。“城市智能体”模式在机场、交通、气象、政务、城管、水务、应急、燃气等众多场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比如哈尔滨地区,2年前开始和华为合作,开启智慧供暖改造尝试。众所周知,北方城市冬天以集中供暖为主,市政给千家万户统一送暖气,这种模式存在几十年,但有一些弊端,比如用户不能像空调一样随意地控制温度,企业很难按需调控以致造成浪费,同时也给大气污染治理带来额外负担。后来哈尔滨和华为合作,基于华为强大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原供热系统进行全流程改进,同时政府、企业、居民等多方联动,积极参与,经过努力,供热企业可以利用AI能力远程感知用户室温,实现全网平衡调控,达到资源最大利用化,减少了碳排放。

透过这些案例,不难看出,华为城市智能体的一大特征在于,它秉承了全域感知的理念,精细化运营,让智能下沉到城市中方方面面的要素和个体,将城市全要素融汇打通,在具体实践中将各项技术能力落到实处,落到使用者、服务者、管理者的需求层面,提升各方使用效率,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城市创新活力。

正如鲁勇所言,城市原本是物理城市,但在数字化进程中,城市也成为了数字之城,通过对城市数据资源的应用,实现效率的提升和资源的节约。物理和数字之外,共享和协同是智慧城市发挥真正“智慧之力”的保障。

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一体化协同理念深入人心,智慧城市真正做到智慧管理、智慧应用、智慧参与,城市的未来将会更美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产品图.jpg

赞 (0)
上一篇 2024年11月23日 00:09
下一篇 2024年11月23日 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