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创世纪”:一个科技创业者和他的时代

1.jpeg

原标题:东软“创世纪”:一个科技创业者和他的时代 文/侯继勇 2021年,是东软创立30年。6月的一天午后,疾步走在沈阳东软软件园内,刘积仁想起了1986年的那个傍晚,雨中的纽约街头。

原标题:东软“创世纪”:一个科技创业者和他的时代

文/侯继勇

2021年,是东软创立30年。6月的一天午后,疾步走在沈阳东软软件园内,刘积仁想起了1986年的那个傍晚,雨中的纽约街头。

东软三十年,故事的起点在三十五年前的那场雨里已经确定了。

1986年刘积仁赴美国国家标准局计算机研究院计算机系统国家实验室留学。当时,中国留学生都很穷,几个人挤在一个公寓里,骑自行车上班,美国同事则开车上下班。一遇到下雨天,总会有美国同事问刘积仁,不介意可以捎他一程。而这样的善意,让刘积仁有种低人一等的感觉,十分不舒服。

他期待有一天中国的学者能在自己的国家拥有同样的研究环境,给年轻人更多机会。这也是他创业后建设了中国第一个软件园的原因。

在美国,当时很多大学里面有技术成果转化中心,把很多前沿研究与产业对接,形成产品,产品在市场上有了收益,又可以反哺研发。这让刘积仁看到了自己的定位。

时间也是在1986年,这年3月3日,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上书中共中央,提出发展高技术的建议后,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还有另外一个叫法,就是“863计划”,“863计划”提出,投入100亿元,发展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七大领域。

1986年,时代的巨轮滚滚而来。刘积仁远在美国,但他明显地感受到了社会大气候的变化。世界大势风起云涌,是时候做些什么了。

把前沿研究与产业对接,这是美国的实践给刘积仁的启发,也是东软故事的起点。

1996年,东软作为第一家软件上市企业在上交所上市时,备受刘积仁崇敬的北大方正的王选院士在《光明日报》上写了一篇文章:《从东大阿尔派的崛起谈帅才》,专门介绍东软的产学融合经验。

30年过去了,中国正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岁月流逝,刘积仁还是35年前的午后,那个在纽约的雨中思考的少年。

东软创立30年这天,刘积仁接受“新爱播”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科技工作者,在大时代洪流中,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创业三十年:走没有人走过的路

从美国留学归来获得博士学位的刘积仁没有当过副教授,从讲师直接当了教授。当了教授之后,在技术职称这个序列当中,差不多已经到头了。继续下去,是幸福安稳的小日子。那一年他33岁,不甘心。

当他在美国看到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实践,看到一些科技人员拥有公司,他就想创业。在当时,下海创业就是不务正业,教授创业更是天方夜谭。

刘积仁忐忑过,最后还是下定了决心。走很少人走过的路,这是很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在中国,人们追求中庸,不逾矩,不出轨,这条道理至少二十年后才逐渐被人明白。

三十年前创业,刘积仁回忆说,当时除了梦想之外什么东西都没有。唯一理解和支持他的是导师李华天教授,鼓励他向前冲。东北大学也对他给予了支持。

李天华毕业于哈佛大学,是解放后首批回国参加建设的学者,有着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激情与关怀。时至今日,刘积仁仍然非常感激东北大学与导师李华天的支持。

在计算机行业,软件这个产业最初就不存在,没有单独为软件付费的模式,这是东软创业初期遇到的问题。那时候,软件还是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连产品都不是。

在没有资本、没有市场、没有人才的三无环境下,刘积仁赚的第一笔钱,是一套面向对象的软件,这是他的博士论文的方法论,卖给了日本客户。对方让他开价,他开了个30万美元,心中忐忑。

没有从商经验的刘积仁是这样算的账,公司一年开销三万元,人民币兑美元1:5,差不多可以花50年了。没想到日本客户一口答应。刘积仁觉得自己卖便宜了,叫50万、100万也行。

1991年,东软成立时,美国的微软验证了软件的产品模式,东软学习微软搞产品。可中国毕竟不是美国,人们没有为软件付费的意识,盗版横行。没人付费,有产品没市场。

没办法,东软开始涉足系统集成:软件硬件一起卖,卖硬件的同时,收点软件开发的费用,服务的费用。

20年后,时间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铁人三项(软件+硬件+服务)”流行,很像系统集成的投胎转世。

系统集成之后,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市场崛起,解决方案时代来了,中国软件行业迎来了一个春天。

2001年之后,中国加入世贸,加入全球大循环,制造业崛起,成为世界工厂。全球化效应同样影响了软件行业,软件外包市场崛起,东软成为软件外包时代的中国标杆。

互联网时代,“软件+”时代接踵而来,软件行业迎来了新的爆发。中国已经成为软件大国,正在向软件强国迈进。这是任何人都没有想到的,包括刘积仁。

历经产品时代、系统集成时代、解决方案时代、软件外包时代…软件赋能时代…,每一次产业转型都有一批企业消逝,另外一批企业崛起。如今,一批曾经闪耀中国软件行业的名字都己经成了历史。而东软是个例外,每一次行业转型,东软都站在浪潮之巅,完成迭代进化,进入下一个产业周期。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这是东软三十年走过的路,也是中国软件产业走过的路:走没有人走过的路。

生态东软:打造创新业务公司

草蛇灰线,伏笔千里,东软一步一个脚印,数次跟随行业迭代,走到今天看似顺理成章,实则一路沧桑:回望来路,每一次行业迭代,众多友商都停下了脚步,甚至倒下了。

今天,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东软已经不是那个东软了,而是一个包括东软医疗、东软熙康、东软睿驰、望海康信、东软汉枫等多家创新业务公司在内的“企业生态”。

顾名思义,“企业生态”就是体系内的企业自我诞生、成长、壮大、迭代、进化,就像一片生机盎然的森林一样。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东软企业生态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期间经历了很多挫折,走过了很多弯路,筚路蓝缕,砥砺前行三十年,才有了今天。

1996年,东软成为上交所的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软件公司。公司上市后,发展越来越好,东软开始全国拓地,多元发展,开发了很多的应用系统,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系统、电讯的计费系统、社保系统、医院系统,由此进入了百行千业。在那个互联网还饱受质疑的时代,东软的“数字圈地”计划是整个信息行业最受关注的话题。

此外,东软顶着压力投资进入医疗设备行业,冒险投资了教育,在汽车领域、大健康领域加强投入,打造产业生态。

童话作家安徒生提到过“光荣的荆棘路”:只有幸运的人才被送到这条路上行走,得到无上的光荣与尊严,但却得长时期面临极大的困难。如此说来,东软也算是走过了一条光荣的荆棘路。

今天,正是因为已经打造了生生不息的生态,东软作为三十岁的软件企业却依然年轻、鲜亮。刘积仁说,这是东软在新时代的活法。再经过几十年,东软将是另外一番景象。

梦想远大,天之骄子,每个成功的创业者都有一个英雄故事。刘积仁则很诚实,创业刚开始的时候,每个人想的都没有那么远,也说不上梦想,走着走着,就有了梦想。

刘积仁回忆:“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每一天想的都是下一周、下一个月怎么活下去;慢慢的开始想下一个季度,下一年怎么活下去。活下去就是梦想。”

今天,东软开始考虑五年后,十年后的事情。刘积仁说,这是这个阶段的梦想。从“一周、一月地活下去”到“规划五年、十年之后的未来”,是不同阶段的不同梦想。

梦想一直都在,只是现实已经天壤之别。时间是一条河流,穿越激流、险滩的三峡,东软“轻舟已过万重山”。

“软件+”新世界:软件正在吞噬世界

过去三十年,软件产业发展可以用三个阶段划分,第一个阶段是软件产品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解决方案阶段(包括系统集成),第三个阶段是互联网阶段,现在正在进入第四个阶段,“软件+”时代。关于“软件+”,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刘积仁称之为“软件赋能”,Netscape创始人、硅谷著名投资人安德森说,软件正在吞噬世界。

刘积仁认为,东软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都是行业内无可争议的排头兵,第三阶段则有争议,有人认为如果选择互联网,东软会更好。

1986年,刘积仁留学美国时就在研究互联网标准TCP/IP协议的标准制定,算得上是中国第一批了解互联网的人。而当互联网在中国风雷激荡时,东软却步进入了软件服务这样一个需要对行业有充分理解的领域。

千帆过后尽回望来路,东软有没有遗憾?“新爱播”问刘积仁:如果在20年前进入互联网,东软的故事或许是另外一种可能?刘积仁回答“一切都要顺从命运安排”。

东软进入软件服务,有各种各样的必然。东软是伴随中国信息化发展初期从2B市场成长起来的,基因是2B的,2000年前后崛起的互联网面对的是2C市场,基因是2C的。

从2B市场向2C切换,是一个很不自然的过程,因为玩法不一样,套路不一样,互联网时代流行烧钱模式、流量思维、快速迭代,2B市场则需要稳打稳扎,重视商业的模式和逻辑。

作为以网络研究为背景的东软,也是较早进入互联网的企业,92年就成立了一家叫北国数据的公司,合作伙伴是辽宁通讯管理局,后来因为网络资费太贵,电脑普及率还不高,存续了几年就关门了。此路不通,那就改道而行。

东软认为,互联网的本质也是软件,最终服务的对象都是人。2011年,东软提出了B2B2C的商业模式,将原有的解决方案与产业、与百姓生活融合得更加紧密,更加方便易用。东软先在最熟悉的医疗健康领域试水,投资成立了东软熙康公司,开始在健康管理领域尝试互联网化的运营模式。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2015年后,互联网人口增速放缓,人口红利没有了,投资创业的风口开始转向2B赛道。

这并不是2C红利消失,而是5G,大数据技术,再加上20年来积累的2C互联网基建,2B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可以命名为“软件+”,或者软件赋能。

此时,东软已经在智慧城市、医疗健康、自动驾驶、新能源等领域实现了“软件+”的落地。软件吞噬世界,软件赋能世界,东软“软件+”未来会在更多行业落地。

刘积仁说,今天的东软就是最好的东软,即使曾经有无数种可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产品图.jpg

赞 (0)
上一篇 2024年11月22日 23:52
下一篇 2024年11月22日 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