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间神话变恶梦 小米汽车陷信任危机
每一个跨界品牌都无法在汽车产业上使用和手机产业相同的叙事。
舆论这一猛烈的春药让4月之前的小米有些飘飘然。今年前三个月可以说是小米最好的时光,售价52.99万元的小米SU7 Ultra的大卖让小米以及一众米粉扬眉吐气,小米股价不断冲高,甚至让雷军短暂成为了中国首富。紧接着315的一系列曝光,再度让小米成为赢家,无数网友将小米奉为良心企业,呼吁其推出卫生巾。
这三个月是小米距离“技术颠覆者”最近的三个月,甚至一度让人忘记了小米手机冲击高端的曲折与难度。而这种热闹与狂欢,麻痹了人对危险的感知。
在三月近乎狂热的气氛下,小米生态链总经理陈波出来回应关于小米是否会生产卫生巾等产品的问题,表示“提前祝广大女性朋友节日快乐,有什么女性产品想让我们做的吗?卫生巾真的做不了,大家可以许愿家用电器类产品。” 评论区,网友纷纷提出建议:“化妆镜和母婴用品。”“洗脸仪、护眼仪都可以。”
事实上,这种带着英雄叙事情结的回应并不足够理性,很快小米便意识到了不对劲,相关博文遭到了删除。然而,在狂热中,小米刹车的时机还是晚了。紧接着的便是小米一次又一次的重摔——果不其然,危机来了。
多事之秋
当小米汽车在安徽铜陵高速公路因车祸发生燃爆的事件将小米汽车送上舆论的另一极之后,小米迎来了艰难的时光。雷军甚至在微博上坦言,“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然而,小米汽车遭遇的舆论风波并没有因为燃爆事件的热度退散而停息,随之而来的是小米汽车车主因为前舱盖事件维权的风波。有车主拆解小米售价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发现内部未能进行有效散热,与宣传存在差异。
此外,5月推送的OTA更新将SU7 Ultra马力从1548匹限制至900匹,要求车主完成赛道考核才能解锁,这与“地表最快量产车”的营销形成割裂,引发消费者抵制。
具体来看,小米汽车SU7 Ultra的宣传曾表示碳纤维前舱盖的双风道设计不仅改了外观件,内部结构也进行了改变,并支持轮毂散热,但后续却被爆出其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几乎一致,仅减重1.3公斤。
小米回应称,SU7 Ultra车型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存在“此前信息表达不清晰”的问题,同时,也提出补偿方案:未交付订单可免费改配铝制前舱盖,已提车用户获赠2万积分(约合2000元)。
相关的回应并未让车主满意。有车主表示,自己因“双风道设计”选择购车,改配铝制机盖“失去购车意义”,而2000元补偿与4.2万元支出差距过大。
根据媒体报道,全国多地车主自发组建维权群,300余名车主联合录制视频要求无损退车,更有车主委托律师启动集体诉讼程序,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主张退一赔三。
华东政法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翟巍表示,根据现有公开信息分析,此前小米汽车在对“挖孔机盖”进行宣传时,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介绍产品以及使用歧义性、模糊性语言表述的情况。这涉嫌构成违反《广告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不当宣传行为,也涉嫌损害消费者知情权。如果最终认定情节严重,那么这一行为甚至可能构成虚假宣传行为。
技术落地才能造神话
过度追捧流量带来了强烈的反噬,当一个品牌或个人在舆论聚光灯360度的审视下,一切细节都会现形。这说明,流量模式下,小米摔的这一跤是必然的。雷军在小米内部的演讲中也承认,作为行业新人,小米需承担大公司责任,重新审视高流量模式下的得失。
然而,业内人士却普遍认为,舆论翻车并非小米近段时间一系列事件的主因。最根本原因是营销话术与技术落地存在巨大的落差。
汽车产业的竞争烈度逼迫着企业不断内卷,企业需要不断推出创新技术,以赢得竞争。然而,营销概念上的创新远比技术上的创新要容易得多。这体现在,“赛道级”、“碳纤维”成为了符号化的营销标签,然而在制造层面,却缺乏让技术落地的方法。这让神话只停留在口头的狂欢中,成为了泡沫。一旦泡沫破裂,便是一记重锤——品牌需要更加漫长的时间以及真实落地的技术来恢复用户的信任。
有业内人士指出,小米在产品质量上的偶发事故,是在高端化攀登中一次又一次的崴脚。从“黑科技”概念的提出让人无法信服,到“米冲高”之年出现的小米圣经,再到如今的信任危机,小米犯的是同样的毛病。
在汽车业务上,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关键技术,小米目前更多还是展现供应链整合能力,想讲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硬核高端故事,底气尚显不足。再者,小米一贯的“互联网思维”和“旋风快打”模式,也难免与造车“慢工出细活”的产业规律产生冲突。
事实上,每一个跨界品牌都无法在汽车产业上使用和手机产业相同的叙事。同样的问题,在手机行业或许是用户内部的小打小闹,但汽车行业出现问题就很容易升级为公共事件。
这意味着,企业需要从过去偏向营销造势,转向更注重事实呈现、风险告知和双向互动。能不能从危机中走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米能否从这次危机中深刻吸取教训,完成一次从互联网思维向汽车产业思维的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