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 5 年,60% 汽车品牌要消失?

1.jpeg

汽车行业最近更伴随有工厂停工、车企裁员等信息。

  今年的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应该算上历史流量最佳,几乎所有主流的车企大佬,都亲自下场,面对汽车市场的内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而且舆论导向并不统一,尤其是对于不断升温的价格战,赞同与反对的声音,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背后也代表了车企的运营压力。

  大方向上,国内新能源车产销连续领跑全球,去年汽车出口量成为全球第一,今年新能源批发、零售双双突破 50%,提前 11 年完成了 2035 年的目标。

  *图片来源:汽车商业评论

  但是新能源的加速跑,好像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欣欣向荣,看看今年一季度,海外车企与国产车企的盈利情况,更能感受到市场竞争的残酷,尽管国产新能源卖爆了,但真正实现盈利提升的却只是少数,

  最近更伴随有工厂停工、车企裁员等信息。

  这么看,不知道啥时候熄火的价格战显然是“原罪”,而率先发起“电比油低”的比亚迪,这次仿佛被“围攻”了,站在了风口浪尖。

  价格战的利弊谁说了算?

  不玩文字游戏,我们所了解的内卷,本身应该是正向的,也就是说厂家们卷技术、卷产品、卷价格,最终提炼出更有竞争力的新车,然后车主获得更高价值的体验满足。

  真实的消费者们自然拍手叫好。

  但是这也对成本控制与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也出现了一种“隐忧”的观点,在价格与成本失衡的基础上,加剧的价格战,很容易出现造假售假、偷工减料的质量问题。

  不过,这更需要实际的论据来支撑,否则“难免有信口开河”的嫌疑。

  老狐最近几天,翻看了不少评论区的留言,发现绝大部分声音都是在支持比亚迪。

  至于比亚迪的优势,大家其实也都非常明了,就是在技术提前布局,掌握先机的基础上,具备了出色的技术研发与全产业链的能力,最终体现在了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定价的主动权上。

  当然,更有说服力的是,通过几轮价格调整,其直接推动了新能源车的普及,销量的此消彼长、燃油车不断“刷三观”的价格,都说明一个新的市场格局正在建立,本质其实是失衡与制衡的对撞。

  新能源加速跑不可逆?

  也有博主拿出了新能源补贴明细,称:比亚迪一家拿了这么多,然后疯狂降价,难怪友商不愿意。

  *图片来源:北极星储能网

  其实这也是政策与市场的双向选择,作为首家停产燃油车的传统车企,比亚迪的销量暴增是取舍哲学,但也存在不可复制性。

  毕竟像吉利、长安等车企,燃油车既是销量大盘,也是盈利的基石,几乎不可能做到完全转型,而在燃油车时代,王传福自己都曾表示:差点活不下去。

  轻装上阵,赶上新能源发展的风口,反而更能灵活应对。

  *图片来源:2023 年全球销量国产首超美系

  在新能源猛增之后,也有大佬呼吁“油电同权”,这里指的就是补贴等综合条件。

  不过,老狐觉得:在大方向上,新能源应该会继续被照顾,因为市场格局是逐渐向好的,包括国产品牌市占率的提升、高端化的认可程度和出海速度等。

  这些都在真正助力中国汽车制造的崛起,并最终推向更大的全球化舞台,打造出真正的世界级车企。

  市场环境本身是公平的,还是看谁能跟上节奏,许多国产车企的真正运营压力,来自与海外品牌合作的合资品牌,长期固守的燃油市场被撕开口子,电驱领域又无明显优势。

  今年前 5 个月,在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达到 57.5% 的突破下,德系、日系、美系主流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已跌至 28.8%,与巅峰期的 52% 相比,近乎减半,盈利能力自然会大幅缩减。

  而造新能源车,目前除了比亚迪、理想和问界等少数几家,能够实现盈利的又确实不多,这才是转型、如何转型、如何保证盈利加速转型的关键。

  根源上,依然考验着技术与产业的体系能力。跟不上市场与消费者需求变化的节奏,单纯讨论竞争环境是否公平,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都在说长期造车主义,当下的经营规模和利润,显然不能精准衡量企业的中长期发展前景,虽然目前国产车企的盈利能力不算高,但发展速度已经引起了对手的关注。

  马斯克就曾表示:未来全球剩下的 10 家车企中,会是 9 家中国车企和特斯拉。燃油车后发超车难,新能源换道已初见成效,后续的发展方向其实已经有迹可循。

  谁会先坚持不住?

  先说明,老狐并没有说服大家放弃燃油车的想法,因为之前也曾分析过,在一些寒冷地区和对长续航有需求的特定场景下,燃油车仍然是最优解。

  不过,已经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布了禁售燃油车时间,更重要的是消费观念的改变,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身边已经有小伙伴开始主动接受新能源车了,甚至和使用成本、售价都没太多关系,就是想拥有一个全新的体验。

  固有格局被打破、竞争升级、压力肯定是有的。

  此前朱华荣“未来 3 至 5 年,会有 60% - 70% 的汽车品牌或将关停并转”的预测,又被翻了出来,高合停产后的下一位会是谁呢?

  老狐觉得:主流的自主品牌手握较大的体量,短时间内问题不大;月销破万辆,成了衡量新势力的标准,叠加智能化技术的优势,稳定在数值之上也还有机会。

  相比之下,份额一路下跌的合资品牌,真的有了点小悬念。

  但凡事都有例外,今年前 5 个月,上汽大众累计销量达 43 万辆,同比增长 5.6%,虽然也有主销车型售价下探的因素,但新能源车也保持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加快电驱技术和产品的投入,才是重点。

  而且,最近已经有许多海外品牌,要接受国产车企的三电、混动和智能技术,来为合资品牌赋能,开拓出一种合作的新模式,这些都是顺应市场的积极改变。

  价格战只是卷的一个面,国产汽车想要真正颠覆产业格局,新能源渗透突破 50% 只是序幕,更大的壁垒还有如何冲破海外市场,与其抱怨不如真正理解用户的心声,造出有实力的产品。

  该不该卷或许也不重要,竞争在各行各业都是客观存在的。

  另外,相比海外品牌,国内市场的汽车品牌也确实太多,消费者越来越理性,购车取舍也往往偏重综合实力更强的,惨烈的淘汰赛在所难免。

  参考资料:

  汽车之家


产品图.jpg

赞 (0)
上一篇 2024年07月01日 01:56
下一篇 2024年07月01日 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