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自研技术,究竟有几分成色?
在小米汽车的发布会,雷军一公介绍了5大项技术。
官宣下场造车的1003天,小米用汽车发布会给2023年的尾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那场发布会“只发技术,不发产品”,雷军的演讲也十分克制,但依旧引起圈内圈外的热议。
热议的关键词在于两个字:自研。小米在造车领域算是半路出家,短短几年时间如何“自研”出那么多技术?
一、自研背后的故事
据统计,在小米汽车的发布会,雷军一公介绍了5大项技术,共15个子类目,官方称均为自研,其中之一是“一体化大压铸技术”,这项技术刚刚与“小米澎湃OS新架构”一并荣获第五批小米百万美金大奖。
1月4日下午,DoNews同部分行业媒体,与小米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屈恒、小米集团汽车部副总裁于立国以及百万美金大奖代表进行了一次深度的交流讨论,得以一窥小米“自研”背后的故事。
一体化大压铸,在汽车领域也算个热词,是由特斯拉在2019年提出的概念,2020年应用在Model Y的后底板生产上。其颠覆了以往车身多个零件分别冲压、焊接的工艺流程,直接通过巨型大吨位压铸机,将分散的数十个、乃至上百个零部件一次压铸成型,使得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图源:@小米汽车 官微
小米此次定制开发的是「9100T锁模力巨型一体压铸机」,压铸机是定制的,为什么也算是自研呢?
因为这项技术,光有个压铸机是远远不够的,自研材料和压铸制造体系缺一不可,小米攻克的正是这两部分。
原材料方面,小米与国家级材料重点实验室一起合作,通过自研的多元材料性能AI仿真系统制造出了“小米泰坦合金”。这种材料兼顾强度、韧性和稳定性,可以说与一体压铸是绝配。
材料解决了,还需要建立一套设备集群系统。小米设计了一套占地面积有两个篮球场的设备集群,包括60台设备,控制433个工艺参数,全套流程和标准,都是小米自主制定、自主掌握。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后的产品质检环节,小米自研的视觉大模型质量判定系统,可以在2秒内完成压铸件的质量检测,是人工效率的10倍之多。
小米在原材料和压铸集群设计,几乎补足了大压铸产业链所有环节的自研,这些成果获得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的高度认可。
同时获奖的澎湃OS新架构,来自小米在2023年10月底发布的操作系统,其首创的“人车家全生态”,被媒体评为「找到了中国科技弯道超车的生态创新路径」。
图源:小米官网
澎湃OS新架构的研发过程也有不小的困难与挑战,澎湃OS架构师李凯认为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怎么才能把行业内最前沿、最好的技术转化到产品力上,能够给用户带来切切实实的体验提升。第二,澎湃OS是一个非常浩瀚的软件工程,有5000+工程师参与其中,想要通过一套架构统一众多业务、众多技术栈,并非易事。
“我们首先成立了一个独立的架构组,组内成员要跳脱出自己的业务,从‘人车家全生态’这个大的战略视角出发,通过多方层层的挑战和打磨,最后才能产生出一个优秀的架构设计。”李凯说道。
澎湃OS对小米“人车家全生态”的战略意义是什么?小米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屈恒总结了三点:
澎湃OS是人车家的核心驱动,是支撑百亿级设备互联互通的坚实底座。
澎湃OS更懂用户,其中HyperMind作为智能中枢,能够学习不同用户的习惯和偏好,以人为中心提供主动服务。
开源是澎湃OS的底色,不仅是在小米内部开放,包括行业开发者、供应端以及智能制造的伙伴也都能够全链路布局整个行业生态。
二、(软件×硬件)ᴬᴵ
小米澎湃OS新架构和一体化大压铸技术,对应着小米自研技术的一软一硬。科技发展至今,从互联网到物联网,生态已经从「软件」转向「软件+硬件」的布局模式,更考验软硬件生态的协同和融合。
到了2023年,生成式AI的爆发也让整个产业认识到,领先的先决条件除了要软硬结合,还需要深刻理解AI,并拥有多领域的战略布局。
如此大背景下,小米有一套自己的公式:(软件×硬件)ᴬᴵ。
按照雷军的说法,软件硬件深度融合,是为用户提供独特体验的根本保证;AI则是未来生产力,也是小米长期持续投入的底层赛道之一。
无论是OS和造车,都离不开AI。
澎湃OS中的核心模块HyperMind,借助人工智能实现了主动智能和学习用户习惯自动规划任务,比如不同季节用户最习惯将空调设置到什么温度,系统就会进行调整,不需要再去做设置。
小米集团手机部软件部副总经理张国全介绍,在小米澎湃OS里重新设计AI技术架构,能够把大模型方便快捷部署在端侧,端云结合后,大模型在隐私、成本、效率上其实都能做到最优。
大模型加入后,未来的人机交互将会有哪些变化?小米做出了这样的预测:
原子化操作。手机端的细分功能以及海量IoT设备的操控,结合AI能力做到方便、快捷、主动操控。
复杂任务规划。手机和IoT设备带来多模态数据输入,依靠大模型为复杂任务提供精准规划。
更多的端侧大模型。手机已经是最了解人们自己的设备,在隐私数据不上传到云端的前提下,端侧大模型最终能成为最贴心的个人助手。
图源:IC photo
大压铸同样融合了AI技术,据小米集团汽车部副总裁于立国介绍,整个压铸的关键流程可以分解成4步,最后要对生产出来的部件做质检,这一环节就要依靠AI。
“压铸件如果有质量问题都是‘内伤’,人肉眼是看不到的。”小米超级大压铸集群,拥有视觉大模型质量判定系统,通过X光和AI的快速检测,即使是肉眼不可见的细微缺陷,也能在2秒内全面查清,检测效率是人工检测的10倍,检测精度是人工检测的5倍以上。
在AI上,小米早已构筑了一道看不见的壁垒。
从2016年7月组建了AI视觉团队,到2023年4月组建大模型团队,7年来经过6次扩展,小米人工智能团队的“军火库”已经十分充裕。技术路线上,小米AI已经覆盖了视觉、声学、语音、NLP、知识图谱、机器学习、大模型、多模态等众多方向,使得小米能将AI的生产力充分落地到具体业务中。
小米高层也对AI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愿景:
屈恒表示:“围绕‘人车家全生态’的硬核创新已经开始进入了一个井喷期,今天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点开花的时代,未来是全面的、全景式的融合的跨越。AI一定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的生产力,也是我们持续投入的底层赛道之一。”
三、“显性”工程师文化
作为企业家、管理者,雷军的身份是多面的。然而他直言,自己最喜欢的身份还是工程师,这也是他创业的初心。
雷军曾多次强调,工程师文化是小米的基因底色,小米能够不断用好产品惊艳行业与用户,核心原因就在于保持工程师文化。
这种团队文化鼓励创新、包容失败与错误,不以成败论英雄,支持每一个疯狂的想法,尊重每一个探索未知的勇士。
仿生四足机器人CyberDog 2
图源:IC photo
2021年的四足机器人项目,便是小米工程师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
那一年,雷军在年度演讲中带来一条“狗”,这条“狗”就是小米第一代仿生四足机器人CyberDog,它的中文名也如雷贯耳:铁蛋。
然而,铁蛋在初期却并不被看好。
“当时整个市场还很小,难度也特别高,涉及到机器人仿生学、AI、机械等等,是一个特别复杂的跨学科项目。他们第一次拿给雷总展示,希望得到一些支持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这事儿不一定真能干出来,但还是坚定地支持了这个团队,希望他们去尝试。当时雷总就讲,这个钱即使最后没有产出,也认了。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很酷的方向。”屈恒说道。
后来,铁蛋四足机器人拿了2021年的百万美金大奖,团队最终成长为如今的小米机器人事业部。
小米带头人雷军在造车这条路上,同样秉持着工程师文化。
2023年底,雷军在接受央视面对面专访时表示,三年前还觉得造车是挺难的一件事,经过用户调研之后定下了“守正出奇”的原则:充分尊重汽车行业的规律,使用行业成熟技术确保把第一辆车做好,再在这个大前提下创新。
图源:访谈截图
第二条策略是「十倍投入」,“比如一般车企造一辆车,大概投三四百人,10-20亿的研发经费,而我们第一辆车投了3400名工程师,整个研发投入了超100亿。”
“有了这样的把握以后,反正我是抱着志在必得的方式来做的。”
小米不仅会赞赏工程师们探索技术无人区的勇气,也会包容了他们在成功的路上大胆试错。这种自上而下的浓郁的工程师文化,正是小米不断创新自研的内核。
2023年八月份,雷军在第四次年度演讲中掷地有声地表示,要将小米打造成「一家伟大的科技企业」:
选择对人类文明有长期价值的技术领域,坚持长期持续投入。5年之内(2022-2026),小米研发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
我们能够看到,小米研发投入的效果已经显现,也有理由相信小米是在用自己的能力去赋能制造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创新与进步。
结尾
到目前为止,大家还都在关心小米汽车实际落地如何,是否好看、好开、够智能、懂生态?小米将幕后技术团队推向前台,接受公司荣誉的同时,也做好了迎接市场评判的准备。在手机“卷无可卷”的当下,这家公司正靠着长期自研创新,不断探索外扩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