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问界“大点兵”
“华为不单独造车,和车企一起造好车”没有变化。
3月底任正非的一纸内部文件,重申华为不造车,“HUAWEI”也被从问界宣传中撤下。
但这并不妨碍华为对问界品牌的主导权和野心,华为汽车BU CEO余承东将借此继续推进造车大计。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公告显示,有共计 21 个问界商标,已被核准从“北京永安世达科贸有限公司”转让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商标的类别包括代表汽车和运载工具、电子产品的商标使用类别。
对此,华为方面在6月10日回应华尔街见闻称,“华为不单独造车,和车企一起造好车”没有变化。
在此之前,“AITO”和“问界”的商标都不在华为手中。其中“AITO”的商标归属于赛力斯旗下的一家全资子公司(重庆潽康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问界”则既不属于赛力斯,也不属于华为。
拿下问界商标,将强化外界对“问界”品牌就是“华为车”的认知,为年销百万、千万辆的野心铺路。
华为智选车模式也将在问界这个统一品牌下“大点兵”,除了赛力斯,与奇瑞、江淮等车企合作的车型,也均纳入“问界”汽车军营当中。
在4月初,余承东向外表示,今年华为车业务的产品在升级换代,有多个车厂和华为智选车模式合作,包括奇瑞、北汽、江淮。但多品牌加入不便于统一营销管理,因此希望有一个“生态品牌”作为共同的元素存在。
拿下“问界”品牌,便是个开始。
在余承东看来,随着汽车行业迈入智能电动车时代,仅有少数有足够强大的资金实力车企才能够什么都自己干,否则会因为投入巨大,却无以为继而被历史淘汰。
在6月9日的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等不约而同地判断,未来几年国内只会剩下几家汽车巨头。
余承东更是直言,未来头部车企年产量不达到500万或1000万台以上,将很难立足。最后中国车企市场的主要玩家,数量“也许就一只手”。
余承东希望问界能成为“活下去”的车企品牌。在给仍停留在“温饱线”上的一些中小车企或新势力们传递着“寒气”的同时,余承东表示,加入华为的大家庭,便是“解药”。
他指出,在看到行业终局后,华为通过 HI 和自选模式与车厂紧密合作。希望华为和车企能够发挥各自优势,便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活下来,构筑自己的护城河。
不过从眼下问界的表现来说,这尚且是余承东抛给外界的“一张饼”。今年前5个月,问界累计交付新车21873辆,月均不足5千台。相比去年高峰时的单月万台,风光不再。
想要坚定外界信心,在拿回“问界”商标品牌输出后,如何通过销售渠道、产品力的改善,让问界销量重回万台以上,并冲向更高水平,是余承东接下来的一道必答题。
尤其是随着智驾版M5上市后,还会有智驾版的M7和M9.它们能否通过华为在智驾领域展现硬核科技巨头应有的水平,俘获消费者芳心,在如今内卷不断的车市里杀出一条血路?
对此余承东信心满满。5月底问界第十万辆下线仪式上,他便立下Flag,称只要给华为一些时间,未来问界肯定能完成单月10万辆的成绩。
只是时间不等人。无论是余承东对内“车BU要在2025年实现盈利”的承诺,或是未来三至五年,行业里打响关乎生死存亡的淘汰赛,留给余承东和问界的时间都不多。
幸运的是,对汽车行业来说,新能源汽车尚且是新鲜事物,智能化的下半场也才刚刚启幕,手握“智驾”王牌的问界还有翻身的机会。过硬的技术、服众的销量,这是“问界”品牌能够真正活下去的关键。
可以期待,接下来华为还会在“造车”上有更多的动作,也有机会成为汽车行业百年变局中的典范,书写一个科技巨头在车圈快速超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