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指大量使用中国本土供应商,理想汽车恐难以此为傲
近年理想汽车在资本市场、消费市场也是争议声不断。
5月25日深夜,理想汽车首席执行官李想在微博发文,表示最近又有友商有组织地给理想汽车抹黑,而且话术很统一:大量使用中国本土供应商。对此李想表示:我们为大量使用中国本土供应商感到自豪。此话一出,又引发了汽车圈对于新能源车企使用国产汽车零部件的各种讨论。
实际上,虽然理想汽车宣称以本土供应商为傲,但是一旦理想汽车的质量出问题,本土供应商往往成了“背锅侠”。为此,供应商与之合作,也显得小心翼翼,生怕粘锅。
例如,去年7月中,理想汽车L9空气悬架疑似断裂,理想汽车方面强调,“不是断裂。是空簧内部的缓冲环破损”。不过,有业内人士对理想汽车的官方回应并不买账,称工况与试制件的解答不符合实际。
彼时,理想L9空气弹簧供应商之一的保隆科技也紧急发布声明表示“与我无关”。实际上,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供应商,关乎消费者出行安全,及时澄清也非常必要。不过与此同时,也让理想汽车显得有些尴尬甚至难堪。
据观察,近年理想汽车除了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备受质疑外,其在资本市场、消费市场也是争议声不断。而其用户口碑,也如前文所言,或许因为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及安全隐患,而被吐槽不已。
Q1勉强盈利却暗藏隐忧
今年第一季度,理想在营收方面表现出了大幅增长的势头,而且同比及环比数据双双增长。数据显示,其总营收仍以汽车销售收入为主,总营收为187.9亿元,该部分就贡献183.3亿元,同比增长同比增长96.9%,环比增长6.1%。
值得一提的是,营收增长的同时,理想不仅实现了盈利,而且同比同样大幅增长。9.3亿元的净利润,环比上一季度实现了250.94%的环比增长。
不过,细看第一季度理想汽车的投入与产出,或许可以看到,理想汽车的盈利,来得并不容易,甚至可能要归结为其节衣缩食。
首先,从理想汽车的主要成本来看,其销售费用、一般费用和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均有缩减。对比来看,该部分理想第一季度投入为12.03亿元,虽然同比增长超过3成,但是环比去年第四季度,却仅仅增长0.9%。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增幅数据,相比2022年第一到第四季度该部分成本的环比增幅分别为6.8%、10.2%、13.8%和8.0%,相差甚远。由此足见其内部成本管控的力度之大。
实际上,李想在解释财报数据时也表示,理想的业绩飙升与净利润的增长,与其组织架构调整有关。背后隐含的意思也不言而喻,企业内部降本增效,或许是其营收、净利润双向增长的有效手段。
而从理想的成本结构来看,其第一季度在营收渠道方面大幅减少了投入。据分析,这一方面或许与其门店数量相比过往财季,没有太多增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早年通过理想ONE等产品打响了品牌,线索到订单的转化率明显提升有关。
理想汽车在销售转化效果提升的同时,减少营销、销售投入无可厚非,但是其研发投入也表现得十分保守,就让业内人士表示不可理解。
据了解,理想虽然在今年第一季度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了34.8%,但是环比却减少了10.5%。前者大幅增长,或许与疫情期间公司在研发投入方面过于保守、基数较低有关。但是后者不升反降,却预示着,理想汽车的研发力度正在减弱。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2022年疫情阴霾尚未散去,其在研发层面的环比增幅,也是递增状态,而研发投入环比下降,则是自去年第季度开始的。
对此,理想官方给出的解释是主要与新车项目的时间安排和进度一致。不过,相比蔚来、小鹏虽然销量不及联想,却大手笔投入研发,理想汽车也在业界形成了“轻研发”的品牌印象。加上其引以为傲的国产替代供应商,更是让消费市场对其品牌实力、产品质量表示担忧。
据观察,理想汽车节衣缩食的背后,或许是看到了自身毛利率下滑、产品陷入“套娃”质疑等隐忧。
据了解,就产品来看,理想先后推出的几款量产车型理想ONE、以及以理想L7、L8和L9为代表的L系产品,无论从外观设计、内饰风格,还是增程式动力模式上,基本保持了一致的参数,仅是在车身尺寸、车内座椅和智能化方面有着一些差别,但是价格方面却差异较大,甚至不同车型的价格区间,还存在重叠。
理想车型款式延伸的背后,自然有理想为了延续其首款量产车型爆款逻辑的如意算盘。但是,精明的消费者,恐怕不会因为理想汽车的小小改变,而为其抬高的价码买单。
降价清货遭投诉,新款车型定位尴尬
去年8月份,算是理想汽车的至暗时刻。此前,理想汽车凭借其首款量产车型理想ONE赢得了市场口碑,一路可谓顺风顺水。不过,8月开始其销量骤降,同时还因理想ONE的降价促销引来大波非议与投诉。
彼时,理想汽车销量同比下滑超51.5%,堪称断崖式下滑。与此同时,因为理想ONE的降价清仓,也引发了大量车主投诉,甚至惊动了整个汽车圈。
实际上,无论是在汽车行业还是其他领域,因为新品上市而将旧款产品“打折”出售的不在少数,但是作为大宗消费产品,理想ONE降价超过2W的幅度,着实让刚刚入手理想ONE的车主难以理解,更难于接受。据了解,这一切都与理想汽车急于推广换代产品理想L8有关。
虽然此举让尚未下单购买理想ONE的消费者暗自窃喜,可以以最低成本入手心仪的产品。但是对于刚刚购买理想ONE,就无故损失2万元的消费者来说,显然是最大的“欺骗”。因此,在各大投诉平台上,各种吐槽、投诉其不顾消费者利益的消息,也随处可见。
彼时,甚至一些入手理想ONE已久的老车主,也跟着新车主起哄,加入了集体维权的行列。由此给理想ONE的品牌形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言而喻。
此外,理想汽车的新车质量和赞誉度不成正比,也被外界诟病。例如,理想L9被称为“500万以内最好的家用旗舰SUV”,但却在发布之后,陆续出现了驾车悬架断裂、量产车辅助驾驶高速失灵的问题。
实际上,理想汽车因产品更新换代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在继续。在理想ONE停产后,理想L8作为换代产品正式上线,理想L9、L7和L6也随即浮出水面。但如前文所述,这三款车型无论是在外观还是内饰上都十分相似,因此也给理想汽车带来了“内部竞争”的问题。
以理想L7为例,该款车型共分理想 L7 Air、理想 L7 Pro、理想 L7 Max三个版本,但是外观却与此前推出的 L9、L8无异,因此被指“复制粘贴”。对此,网友更是调侃只看外观,具体什么版本什么配置,有些傻傻分不清,还以为是苹果又发新产品了。
车主的集体维权与网友的频繁调侃,也侧面映衬了,理想汽车的产品定位、定价有些混乱。无论是款式雷同、还是价格定位区间交叉,都让消费者有些难于选择。例如,在价格方面,理想L9售价最高达到了45.98万元,而理想L7和L8售价低于40万元,此外理想L7(31.98-37.98万元)和L8(33.98-39.98万元)的售价还有部分重合。
这也让其潜在消费者在其不同车型、版本之间难于取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样的做法有利有弊。但是汽车不能等同于手机,虽然此举可以加快车企推出新产品的速度,但是在品牌辨识度上,其高端车型恐怕会被这样的模糊定位而遮盖光芒,从而难于出圈。
内卷加剧,理想汽车恐难胜出
理想汽车虽然依靠理想ONE这款精品一举成名,但是显然不会躺在其功劳簿上坐等成为行业第一。只是,其产品定位方面的内耗,或许正在成为其冲击高端、与实力玩家抗衡的最大障碍。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赛道的竞争越来越大,内卷程度更是与日俱增。虽然在蔚小理三者之中,目前理想汽车的销量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是其所处的环境,依然是强敌环伺。
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都早早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开始布局,成为理想汽车的对手。
一方面,理想汽车定位的增程式汽车,并非其专利,而且因为入局门槛低,也很容易因为友商的入局而带来压力。例如,同样供应增程式汽车的华为AITO问界,就是其实力对手之一。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问界累计销量超7.5万辆,堪称成长最快的新能源品牌之一。此外,哪吒汽车、零跑汽车、长安深蓝均开始押注增程技术,这些厂商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另一方面,理想汽车计划涉足的纯电动车领域,也恐难有胜算,原因显而易见。过去,理想汽车的品牌认知是增程式汽车,解决消费者的续航焦虑。因此,在业内看来,理想做纯电产品,首当其冲就会遭遇离开“奶爸车”定位舒适圈的挑战。
另一方面,但对于理想做纯电产品来说,车内空间大、乘坐舒适和满足车内乘客需求等方面可以满足,但续航就会成为一个阻碍因素。在充电桩配套等基础设施并不完善的当下,车主充电难的问题,恐怕也是理想汽车难以跨过的一道坎。
由此可见,理想汽车转型制造纯电动车,也并非易事。
结语
值得肯定的是,理想汽车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开局之时,另辟蹊径以增程式汽车的招牌,打开了局面。但是同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早年理想汽车的增程式汽车问世,李想正是为了解决续航焦虑而来,其此时却要转型布局纯电动汽车。
对此,网友称理想是在自己“打脸”。实际上,这也并非强词夺理。因为人们还清晰记得,之前为了推广增程式汽车,纯电动车就是理想汽车最“嫌弃”的对象,如今追纯电动车热点的,还是那个理想汽车。而对于理想汽车而言,纯电动车就是昔日的牛夫人,如今却变成了小甜甜。
虽然此一时,彼一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此时与彼时唯一的不同,也只不过是路边多了几个充电桩而已。但是,特斯拉、小鹏等品牌很早就开始布局,却没有解决的纯电动车所需要的补能需求,理想汽车就能解决吗?答案恐怕要留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