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变少,真的那么可怕吗?
(文末照例有一张图总结) 大家好,我是很帅的狐狸 统计局公布了去年各种数据
(文末照例有一张图总结)
大家好,我是很帅的狐狸
统计局公布了去年各种数据
人口总量竟然出现了
负增长
今天我就来展开聊一聊
有人猜测说,是不是因为新冠防疫放开了,所以出现了大量超额死亡?
我拉了下数据,发现今年的死亡人数并不算太夸张(比去年多了27万),死亡率也只比去年多了0.19‰。
不过这个数据本身是用统计抽样的方式进行的——
往年的样本数大概是120万人,而且抽样的工作时间是截至11月30日(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告2022年第2号),所以防疫政策变化后的超额死亡并没有被统计进来。
Anyway,撇开这个因素不看,只看目前统计结果的话——
人口缩水,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于出生人数的减少。
人口负增长的确会引发很多问题。
供给端方面会导致劳动力减少,所以少子化一般是跟老龄化被放到一起说的。
需求端方面也有问题:人口除了是劳动力,也是消费力;人口增速下来了,对消费总量的增速也是个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下——
出生人数下降是因为什么?
潜在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对我们会有什么冲击?
背后有没有什么投资机会?
Part 1 出生人数下降是因为?
首当其冲自然还是疫情。
打完新冠疫苗得隔几个月才能 备孕,感染新冠后也会影响精子质量。
另外就是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让人们对未来收入没有明确预期,所以会更加慎重地考虑生孩子的决定。
我们看出生率的数据也可以看出来——
本来出生率还可以苟一苟,疫情一来,往下掉得厉害。
另一个对出生率影响比较大的,是生育意愿。
前面我们看到,就算没有疫情,出生率本身也是往下走的。
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的数据,中国的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已经从1990年的22.15岁上升到2020年的27.95岁了。
女性的初育年龄也从2006年的24.3岁被推迟到了2016年的26.9岁。
这个现象的背后,其实是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
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会提高。
不过这只是「短暂的假象」——人口的增速往往会更高,所以摊到每个人头上的物资会逐渐变少,最后导致生活水平陷入停滞。
这时候,人口会自我调节——
在死亡率层面,每当人口过剩时,人均资源不够,各国会互相抢资源,这会导致战争。
人口超过环境承载力之后,大自然也会通过瘟疫、饥荒等方式,对人口进行「调节」。
在生育率层面,一旦生活水平陷入停滞,老百姓们会被迫在「自己的面包」和「孩子的面包」之间做权衡。
每个家庭出生的孩子数量会减少,甚至会出现现在很流行的「丁克」(DINK,双份收入没有小孩)。
比如我身边有不少朋友都是在年轻的时候选择了「奋斗」——
要么追求学术上的成就读多几个学位,要么在职场上加班拼杀。
人口普查年鉴里也有个有意思的数据——
而对女性来说,年龄越大,生育风险也越高;对男性来说,年龄大了,精子质量也会下降(崔元起,2009)。
从这个角度来看,辅助生殖板块倒是很有前途。
顺带一提,也有个有意思的假说——
因为教育水平高的人后代会越来越少,同时教育水平低的人后代越来越多。
这可能会导致人类的智商不断下滑。
Anyway,这种人口的自我调节,一般得等到技术层面出现「大爆发」之后,资源利用率上去了,才能让生活水平有多一轮上升。
长期来看,这会形成一个循环——
所以从周期的角度来看,我们的人口出现负增长,其实是个必然。
Part 2 潜在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潜在的解决方案,有两个——方案1:优化资源分配
人均物资不够之余,资源分配上也有优化的空间。
根据瑞士信贷的《2022年全球财富报告》,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全球46%的财富(2020年这一比例是44%)。
之前我们也会一直说,压制中国人口出生率有「新·三座大山」——住房、医疗、教育。
而在过去几年,房住不炒、带量采购、教育双减都是在尝试解决这三座大山带来的问题。
这些政策,本质上也是在经济结构上进行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过去这几年,中国的贫富差距是在逐渐减少的——
方案2:加速技术爆炸
除了微观上对分配进行调整,我们也应该竭尽所能,尽快过渡到下一个阶段。
所以加速技术爆炸的到来很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这些年在推行科创板等资本市场改革、扶持各种专精特新企业的底层原因。
只有技术不断创新,才可以真正把资源利用率、把人均产能给拉上来。
不过上面的这两个方案,都很难一蹴而就。
领导说了,「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技术创新上,时间自然也是绕不过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就提到过,在芯片领域上,「虽然我们有华为海思、中芯国际等国际知名的芯片设计和芯片制造企业,但就整体产业发展而言,相较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可能需要一二十年才能追赶上。」
所以处在过渡期的我们,自然也会面临不少冲击——
Part 3 对个体会有什么冲击?
落到个体层面,有几个现象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现象1:失业人群可能变多
技术爆炸一旦被加快,自然会面临失业问题。
当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珍妮纺织机被发明之后,大量纺织工人下岗,甚至引发了到处砸纺织机的「卢德运动」。
截图/ 说书人国师
当下,有些人的工作也被机械、或者是人工智能给替代了。
比如我以前提过的一个案例——
有个好友在帮一些工厂做咨询。
有个她服务过的华南工厂,几年前有几万个工人。
现在大部分流程都改成机器了,工人只剩下几百个。
而且还有些工厂在「渐进式」改革——
朋友提到,她最近有个客户,以前一条产线36人;现在一条产线加了两个小机器,可以减掉10个员工。
也不单单是高度标准化的工种才会被替代掉。
几年前也有新闻说,高盛的纽约办公室的交易员,从600多人裁剩下两个。
确实,目前很多工种会逐渐被机器、人工智能给替代掉。
不过,同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其他岗位会出现,而这些岗位的门槛往往会更高。
高盛虽然裁掉了交易员,但也招了很多算法工程师。
未来,帮人工智能迭代算法的岗位可能也会越来越多。
不过在那之前,「结构性失业」会成为常态:有的行业人才会极度供不应求,而有的行业,岗位可能会越开越少。
在过渡期,国家也想了办法——
养老、家政、托幼这些行业,都是需要跟人互动的,短时间内是没法被人工智能或机器人给替代的。
所以国家给了很多这些产业的支持政策。
不过还有一个隐性问题——
今天(1月17日)统计局也公布了2022年年底的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数据,勉强回到了5.5%的「及格线」(去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目标)。
年轻人(16~24岁)的失业率还是有点难看(16.7%)。
但有一个没统计的群体,失业率可能更高——大龄失业者。
年轻人们的失业毕竟只是暂时的,也就是所谓的「周期性失业」。
等到经济回暖,要找工作也就不难了。
而四五十岁的大龄失业者,特别是没有「硬核技术」的那些人,一旦被开除了,这时候要再找工作,就没那么容易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转职类的职业培训倒是挺有机会。
现象2:人力资本回报上升
因为后续出现的岗位,门槛会越来越高。
换句话说,投资在教育上的回报,也会越来越高。
或者说,如果没有持续在教育上投资的话,未来要找到工作本身就很难。
也因为这样,叠加大学扩招,学历贬值得很厉害——
截图/ 豆瓣
从父母的角度,这时候会主动思考子女的质与量的平衡。
把时间拉长来看,这也是为什么人类是一直在进步的底层理由。
现在毕业的小学生,跟我小时候相比,掌握的知识量差得肯定不止一丁半点。
虽然学科内培训不给搞了,但是学科外的那些大家还是在不断卷。
我前几天就在抖音刷到一个儿童机器人编程的课(适合3~5岁),我还假装已经有娃了,买了个试听课做调研。
现象3:人力成本上升
人口负增长也意味着劳动力总量会供不应求,工资也会水涨船高。
虽然这几年大家可能感受不到收入的明显上升,毕竟经济增速下来了。
不过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居民收入增速还是很高的——
人力成本高了,自然会导致「国际产业梯次转移」: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自然得往外转。
比如我爬了下Nike制鞋工厂的分布数据,发现这些年它们一直在往越南迁——
毕竟今年印度人口都将超过我们,成为世界第一了(联合国去年7月份的预测),所以这样的产业转移确实是必然,也没什么好抱怨的。
类似的产业梯次转移以前也发生过几次——
最早是日本承接了美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后来由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承接。
再到后来才是中国内地。
现在咱的人力成本贵了,再转移出去也很正常。
而另一边,我们也在持续承接越来越多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比如汽车产业我们已经超过德国和韩国了。
虽然劳动力变贵了,但制造业企业还是要生产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业机器人也是个挺好的赛道。
最后
照例来个一张图总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狐狸君raphael”(ID:shuai_investor),作者:很帅的狐狸,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