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手机风向何处:平湖,惊雷与暗潮

1.jpeg

原标题:2022年手机风向何处:平湖,惊雷与暗潮 采写/邓小轩 编辑/陈纪英 2021年划上了句号,这一年手机市场可以用“面如平湖,暗潮汹涌”来形容。

原标题:2022年手机风向何处:平湖,惊雷与暗潮

采写/邓小轩

编辑/陈纪英

2021年划上了句号,这一年手机市场可以用“面如平湖,暗潮汹涌”来形容。

平淡指向手机的出货量,Canalys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智能手机累计出货量为3.33亿部,同比2020年的3.3亿台出货量增长仅为6.36%,谓之平淡。

暗潮汹涌指品牌的竞争,存量竞争之下,行业高度内卷,,“华为跌倒,其他吃饱”,格局重塑,位次重排。

华为因为中美争端的原因让出全球市场后,苹果、小米努力蚕食华为留出的份额,OPPO和vivo也在分羹,荣耀则在2021年下半年实现大逆转;全球手机市场份额排行从之前的“三星、苹果、华为、小米、OPPO”变成“苹果、三星、小米、OPPO、vivo”五强争霸。

龙头们竞争之外,中兴、魅族、酷派等老牌也卷土重来。

中兴2021年全年出货量超1亿部,同比增长60%;魅族在9月10号宣布旗下品牌魅蓝回归,并发布30+款新品亮相;曾经的国产四大巨头中的酷派也以千元机正式回归。

在暗潮涌动的手机红海里,2021年手机形态和品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2022年又有怎么样的趋势与发展?《财经故事荟》将从手机形态、品牌位次、行业挑战三个角度,试图勾勒全貌。

多摄风暂缓,拍照难突破,折叠屏潮涌

2021年,手机在形态呈现两大趋势:多摄速度变缓、折叠屏渐成风潮。

随着手机摄影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单一镜头难以满足用户的拍照需求,且拍照效果的提升,作为手机卖点,易被用户感知、青睐,而手机摄像头个数从单摄到双摄再向多摄发展,也是2017-2020年手机形态变化的主旋律。

2017年,手机多摄渗透率为0,而到了2020年末,智能手机后置多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78%,也就意味着,10部当中有接近8部后置有3个以上摄像头。

目前单部智能手机摄像头数量平均为4.3个,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到2024年平均单部手机摄像头数量为4.9个,摄像头数量增长已近天花板。

摄像头数量逼近上限,手机拍照功能的大幅提升难上加难后,手机厂商们发现了另一个易被消费者感知且接受的创新——折叠屏首当其冲。

2021年,折叠屏手机崭露头角,用“三星加码、华为发力、小米OPPO入局,荣耀异军突起”来形容最为贴切,各大手机厂商纷纷发布折叠屏新机抢占市场,2021年,也被称为折叠屏量产元年。

从出货量数据来看,折叠屏手机放量明显,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2021年折叠屏手机全球出货量达到900万部,占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14亿部)的0.63%;对比2020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大约只有194.7万部,只占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的0.15%。

进入2022年,折叠屏的开端没有令人失望,荣耀发布1月中旬发布le 9999元的折叠屏手机Magic V(12GB/256GB售价9999元),目前手机厂商中,仅剩苹果和vivo看似按兵不动。

但事实上,苹果已经开始招兵买马,早在2021年5月,就公布了最新入围的37家供应商名单,其中中国大陆的企业有11家,这11家企业中有2家(精研科技、富驰高)是涉足金属粉末注射成型工艺(MIM)。

MIM是一种将粉末冶金与塑料成型工艺相结合的新型制造工艺技术,是折叠屏必须使用的铰链的关键技术,而铰链是折叠屏手机的成本大头,IT之家的成本拆解发现,铰链成本可以占到终端零售价的10%左右。

▲画圈部分为折叠屏手机的铰链,主要技术是MIN

天风证券研究员郭明錤曾提出,在消费电子界,苹果是创新的风向标,小米是产品推广的关键。

有消息称,苹果将于明年推出折叠屏产品,可以预判,当苹果推出折叠产品之时,或是折叠手机真正走向主流化的起点。

随着OPPO FindN的推出,折叠屏手机真正兼顾了高质和低价,如今这款手机价格下探至8000元以下,折叠屏手机也逐渐迈过了“价格昂贵”这一主流化最大障碍。而小米,则将折叠屏手机的价格下探至7000元以下。

因此,随着各大品牌的新机型推出以及价格的持续下探,研究机构Counterpoint乐观预测,2022年全球市场折叠屏智能手机销量有望达1830万部,同比增长103.33%;到2025年全球折叠屏智能手机销量有望达5740万部,4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8.92%。

折叠手机爆发的原因有二:一是于用户而言,突破屏幕尺寸的限制,满足更丰富的适用场景的需求,解决了屏幕尺寸与单手操作便利性及便携性之间的矛盾;二是于手机厂商而言,折叠屏是除了手机镜头向多摄发展以外,少有的能被消费者及时感知的创新,有助于拉动换机风潮。

目前,折叠屏手机尚未大规模爆发,表面原因是受制于价格居高不下,深度原因在于供应链——看似简单的翻折,却需要AMOLED柔性屏、柔性盖板、铰链等上游厂商的技术和产能配合,门槛不低。

同样以铰链举例,荣耀Magic V的铰链设计由两百多个零件组成,对立体组装精度的要求达到了0.01mm级别,使得生产成本高昂,产能难以快速突破。

唯有解决上述痛点,才是折叠屏真正从品牌扎堆,走向大众普及的临界点,2022年,一个确定的趋势是,折叠屏主流化的冲锋号角已经响起。

出海破浪,位次反转

在品牌端,传音和荣耀是2021年最耀眼的两颗星,并非是他们的整体销量居首,而是突破力最强,前者对应国际市场;后者对应国内市场。

根据Canalys发布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显示,前五名是“苹果、三星、小米、OPPO、vivo”,第六名挤进一个新面孔——传音,其母公司为传音控股集团,旗下包括TECNO、Itel、Infinix三个品牌。

传音成立于2006年,不被主流大众所识,是因其手机产品绕开中国红海,聚焦出海,凭借三个子品牌,以低价(平均单价不到人民币200元)和功能(专为非洲人设计的拍照、防水等技术),打败三星、诺基亚,成就“非洲手机之王”。

通过在非洲60个国家的密集地推,传音已在非洲拿下超过50%的市场份额;2021年上半年,传音以9600万部的手机出货量连续4年蝉联非洲手机市场第一,是名副其实的隐形龙头。相比锚定欧美等发达国家,传音锚定非洲降维打击,胜算更高。

传音之外,其他品牌也在顺势而为,OPPO也以品牌矩阵,快速出击全球化:

OPPO的子品牌realme于2018年5月在印度正式发布,成立三年增长势头颇为迅猛,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1年realme以14%的市占率印度排名第四;OPPO旗下另一独立品牌一加出击印度中高端市场,Counterpoint数据显示其在印度中高端市场市占率约27%,一加、Realme、OPPO累计共占印度32.8%的市场份额。

除了印度市场,realme在其他市场表现同样突出:菲律宾位居第1,捷克、希腊等手机市场份额进入前4,俄罗斯市场排名第3。

预判2022年,新兴市场国家仍处于“功能机向智能机切换”的升级风潮中,发达国家5G建设如火如荼,5G换机潮又将带来新的机会,全球市场新一轮厮杀已经全面展开,国产品牌也在加速奔跑。

将目光从品牌出海聚焦至国内市场的争夺,荣耀在2021年下半年强势复出。

华为在2020年11月剥离荣耀后,荣耀的市占率曾经一路下行,从2020年第三季度的14%,下滑至2021年第一季度的5%。

到了第三季度,凭借1420万台的出货量,荣耀市占率达到18.3%%,超越vivo和OPPO,在国内排名第三,演绎了一场史无前例的V字大反转;2021年全年荣耀出货量为0.4亿台,成为国内排名第四的智能手机出货厂商。

荣耀三四季度的逆袭,是渠道、产品的两端共同发力:

在渠道端,荣耀走经销商分级合作,在大中小城市广泛铺开:一则虽然荣耀华为已分家,但线下华为与荣耀在很多地方共用渠道;二则荣耀华为分家之时,荣耀收购方中有多个线下渠道商,利益深度捆绑,因而荣耀快速完成了线下渠道的构建。

在产品端,荣耀陆续发布了三个关键产品:2021年6月发布的荣耀50系列,8月发布荣耀Magic3系列,10月先后发布荣耀Play5活力版、荣耀X30i和荣耀X30Max,发布的新机定价在2000-3000元之间,有助于荣耀保持优势。

2000-3000元机型是荣耀的优势价位,在众多品牌中,保持了最高或第二的市场份额,新款机型定位明确,加强该价位优势。

看向未来,即使危机四伏,荣耀依旧充满希望,线下渠道还有足够多的下沉空间;海外、线上渠道、高端市场,这三条路径上,还有很高的天花板:

在海外渠道上,荣耀50在马来西亚、欧洲、非洲等多个市场同步发布,密集亮相;线上渠道尚未发力,荣耀独立之初的核心任务是稳定线下渠道,待缺芯缓解,荣耀线上还有很大的发力空间;在高端市场上,尝试折叠屏等,向中高端发起攻坚战。

因此,国产手机品牌如不知停歇的猛兽,进行一场没有终点的市场争夺长征,正在国内外两头发起猛攻、高低端全面布局。

缺芯之痛,奋力自研

手机行业缺芯风波的浪潮从2020年底开始,2021年一整年愈演愈烈。

芯片高度依赖于全球产业链。缺芯导火线是中美贸易战,随后因为疫情加剧等引发芯片供应链停工、产能下降,导致本来就很紧张的芯片供应雪上加霜,进而引发了渠道商恶意囤货,加剧了芯片行业的供应短缺和价格上涨。

出货量变少、价格上涨、交付周期延长,都是2021年缺芯在手机领域的表现。

华为首当其冲,因受制裁,处理器芯片生产和出货严重受限,全球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第三降至2021年的第七,导致华为手机一机难求,用户嗷嗷待哺。

三星作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也受芯片短缺波及,第二季度手机出货量较上一季度减少了20%。

苹果在2021年7月的财报会上透露,芯片紧缺在2021Q3蔓延至手机业务,三季度产能限制,较二季度进一步加剧。

小米20221年3月在印度推出的旗舰机Redmi Note 10,价格约161美元,但到了7月份,由于产能紧缺,零售价已经涨到了174美元,上涨了约8%;同时,小米4月份在印度推出的小米11 Ultra,也因为缺芯一直延迟到7月才上市。

中国信通院院长余晓晖披露说,缺芯导致手机芯片的供货周期从3个月延长到12个月,而拖延9个月的极端情况,主要影响话语权偏弱的手机小厂。

通常来说,手机厂商获取芯片的方式有三种:直接购买芯片,买IP造芯片,自研芯片。

买芯片即从联发科、高通等芯片厂商购买芯片,优点是不需要投入大批研发费用,缺点是不能满足特殊需求且容易被卡脖子。

买IP造芯片是指在芯片中搭载预先设计、验证好的功能模块,芯片设计公司再通过类似搭积木的方式购买IP,实现某个特定功能,可以理解为芯片半成品,优点是缩短了芯片开发时间,节省基础架构方面的研发费用,但事实上,这种方式依然需要交由合作厂商制造封测,同样难逃卡脖子的困境。

自研芯片顾名思义,就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芯片自研。

经历了华为芯片压制之痛、缺芯之难,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未来,国内的手机厂商们,纷纷举起造芯的大旗,在2021年陆续尝试推出自研芯片。

小米在2021年12月上线的小米12 Pro,搭载了首款自研快充芯片“澎湃P1”。

OPPO在2021年12月14日推出首个自研芯片马里亚纳MariSilicon X,在能耗比、拍照HDR、影像的AI处理、传感器的定制上实现了突破,这款芯片将搭载在今年发布的Find X4上。

vivo在2021年9月份自研推出了V1影像芯片,专门用于处理手机拍照和视频等影像功能。

华为是最早走上造芯之路的企业,在2004年10月成立了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先后推出了麒麟、巴龙、凌霄、鲲鹏以及晟腾等多款芯片;在受到美国制裁后,华为加速了芯片自研的步伐,12月末,华为欧洲高管透露华为上海的研发中心已经开始研究5G芯片的整套方案,预计最快将在2023年研发成功后搭载新旗舰手机产品,正式突破美国制裁。

荣耀CEO赵明则表示,已经可以推出电源管理的芯片,或者蓝牙、Wi-Fi芯片。不过,“短期内我们没有做基带芯片或SoC芯片的计划”,赵明认为,荣耀可以基于自身的研发能力,对供应商芯片硬件底层能力进行着优化,“可以让组合能效发挥得更好”。

一部手机由很多个芯片构成,自研芯片非一蹴而就,必须下定决定且持续投入,因为这是一场长期战役,国内手机厂商上攻芯片前路尚远。

2022年,手机市场的竞争只会更加白热化:高端是主流品牌的必争之地,折叠屏是高端化的突围必选项,它将成为扰动智能手机创新的一江春水;品牌出海也是争夺的焦点,利用国内的供应链、品牌、价格优势征战新蓝海;自研芯片乃大势所趋,把握核心技术,突破层层屏障,完善产业链,即使步步惊心也要扛下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产品图.jpg

赞 (0)
上一篇 2024年11月23日 05:19
下一篇 2024年11月23日 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