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特辑2】回乡偶记:体验经济下的创业突围之道

1.jpeg

(本文首发于清波专栏,授权紫金财经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回家近一周,小城还是那座小城,石板路、吊脚楼、小河流水,以及穿着各种民族服饰和国潮服装的游客,还有跟随者的摄影师。


(本文首发于清波专栏,授权紫金财经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回家近一周,小城还是那座小城,石板路、吊脚楼、小河流水,以及穿着各种民族服饰和国潮服装的游客,还有跟随者的摄影师。


这趟回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过去只是偶尔有新婚夫妇选择在小城的各个打卡点拍照,主要是为了“省钱”,不需要花几万块钱跑去海边拍婚纱照,而现在一天至少有几百个美女俊男,穿梭在小城的各个打卡点,让摄影师为自己留下旅行的记忆。


2019年笔者走318国道的时候,这种旅拍模式就已经在川藏线和川西一线非常流行,今年的国庆318从成都到新都桥的网红路线,也堵得一塌糊涂,而这种旅拍风也吹到了家乡的这座小城。


不仅是旅拍,走在石板路上的游客,差不多有十分之一都穿着客栈准备的民族服饰,五花八门,除了传统的苗族、白族和汉服之外,甚至还有各种混搭的服饰,几年前只是偶尔在景点前拍照时才穿戴,现在则登堂入室,成为在这里旅行的标配。


全身穿着苗族服饰,脖子上挂着银饰的游客,穿行在大街小巷,而传统的银饰店,生意却并没有好起来,反而游客比几年前还要少很多,餐饮店的生意也是肉眼可查的两极分化,同样是在一个游客必经的景点,网红店排起了长队,左手的门面是大门紧闭贴着招租的告示,右手则是贴着跳楼价的打折告示,赢者通吃的马太效应,愈发显现。


传统的旅游,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游客则是典型的“肥羊”,虽然话不好听,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模式,一直是像家乡小城在内的旅游城市的固定模式,而随着2015年自驾游、2020年帐篷游的兴起,加上汉服、国潮文化的兴起,以及抖音短视频、朋友圈的大行其道,这种模式的衰落就成为了必然,基于休闲目的、讲究自我认同的体验经济,在旅游区开始萌发,并从318蔓延到我们这样的旅游小城。


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请一个摄影师团队,穿着少数民族或国潮服饰,不仅是给自己留下一段青春的记忆,也是给朋友圈和抖音号留下一个素材,既是给自己看,也是给别人看,自我欣赏与社交媒体分享两相宜,这也被年轻的创业者群体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几台相机,几组摄影灯具,设计几个POSE,加上PS大法,一组组大片就出来了。


相比于中年人还习惯于自己来拍摄,年轻人已经让专业人士给自己来记录旅行过程中的美好瞬间,虽然这些美丽时刻都是被设计出来的,但是现在却颇为流行,这种互联网无法给予的体验经验,就变成了新旅游模式的范例之一。


新兴的旅拍经济,相信在未来几年还会大行其道,而依托于“买买买”的特产店、银饰店、美食店,则高度两极分化,年轻的游客更相信大众点评和美团,追捧网红打卡店,加上电商物流与互联网信息的透明化,使得将游客当“肥羊”的旧模式,不可逆转地逐步走向末路,也难怪这种卖特产和纪念品的商店,要么主动关店,要么门可罗雀,生意一落千丈。


包括民宿本身,过去几年也高度两极分化,精品民宿动辄五六百甚至上千元一晚,还一房难求,普通民宿即使是靠着江边美景,一两百元一晚也很难住满,只能依赖于旅行团和捡漏散客,而过去一年多旅行团不可避免地大幅减少,使得普通民宿的日子更加难过。


一方面是游客追逐体验、品质、好玩,一方面是旅游创业者两极分化严重,马太效应之下,一小部分创新者赢家通吃。


创新可能会死,不创新死的更快,对于这两年的小城旅游业来说,可以说是颇为灵验,这对于2000年模仿丽江模式的小城旅游来说,如何从更高层面来适应这种趋势,因势利导,开创一条本地特色的体验旅游模式,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命题,值得深思。

产品图.jpg

赞 (0)
上一篇 2024年11月22日 19:21
下一篇 2024年11月22日 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