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国家整治教培机构、互联网垄断背后的逻辑

1.jpeg

(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人们的认知,都有历史的局限性。庆幸的是,认知总是在或偶然、或必然的事件下,逐渐进步和提升。


(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人们的认知,都有历史的局限性。庆幸的是,认知总是在或偶然、或必然的事件下,逐渐进步和提升。


7月下旬,高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教培机构的重拳落下,一石激起千层浪。


《意见》明确规定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实际上,对于校外教培机构的整顿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不过这轮“双减政策”监管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史无前例。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回归学校,进而消除校外培训乱象。


在互联网领域,除了整治在线教育,今年以来,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京东、美团、苏宁等互联网巨头相继收到了罚单。特别是在2021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开出了182.28亿元的反垄断大罚单。7月,腾讯主导的斗鱼虎牙合并案被叫停,随后腾讯音乐被责令解除网络音乐独家版权。


从现在时点回头望去,互联网的“黄金十年”激荡澎湃,然而随着政策落地和监管趋严,这个时代终将成为过去,依靠平台和垄断,获取超额利润的时代将终结,而依靠硬核科技的时代已经到来。


遥望美国脱实向虚的道路,似乎每一步都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当所有理性选择的结果连在一起,却将国家推向实体经济尽失,整体国家竞争力持续走向下坡路的境地。这值得中国警惕和深思。


依靠平台经济和垄断地位,不断与民生抢食的互联网经济,显然难以支撑起中国后势崛起的大旗。未来要依靠什么,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任泽平说,降低房地产、金融、教育、互联网等的利润和垄断,以及由此引发的过去长期对民生和实体经济的挤压和成本。大力发展制造业、硬科技、实体经济、新能源、资本市场等。


看清这一大趋势,至关重要,因为每个企业、每个人最终都是时代的产物。时代造就了企业,也成就了个人,这一趋势,在近年反复的调整和政策的规划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准确!


互联网非常脆弱


过去几年,人们热衷于讨论“新四大发明”:扫码支付、共享单车、高速铁路、网络购物。一时之间,它们仿佛成为了中国创新的代名词。不过除了高速铁路之外,其他三项都来自互联网领域的技术应用。


但不少有识之士慢慢认识到,中国互联网虽然表面繁荣,但实质是仅仅停留在互联网应用层面的弊端。特别是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互联网经济的脆弱性。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无比繁荣的中国互联网产业,其实是建立在国外技术基础上的。


无论是BAT、美团、抖音的应用,还是华米OV的手机,都需要美国的根服务器、日韩的芯片、存储器、软件来支撑。所以,我们引以为傲的互联网只能称为模式创新,而非科技创新。


近日天九研究院结合最新数据和研究结果发布了一份《中美独角兽企业的生态环境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提到了中美企业之间三点明显的差异:一是中国独角兽企业平台共享型占比高,美国独角兽企业科技驱动型占比高;二是中国独角兽企业主要集中于消费互联网,美国独角兽企业主要集中于产业互联网;三是中国独角兽企业多由互联网巨头投资加速,美国独角兽企业则相对独立。


数据显示,中国的独角兽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已超过美国,中国有264家独角兽企业,美国是240家,且中国的独角兽企业在平均体量上要更大,比如美国估值500亿美金以上的企业仅有两家,Stripe估值95亿美元,SpaceX估值74亿美元,中国则有一大堆。


但问题也隐藏其中:中国独角兽企业的硬科技含量不足,大多集中于消费互联网,而美国独角兽企业则多集中于产业互联网。


中国独角兽的背后多是互联网巨头,再加上消费互联网的属性,这使得独角兽企业寡头效应明显,也就是说这些独角兽其实已经是所处领域的巨头,且具有垄断实力。


这种中美独角兽之间的显著差异,足以让中国人升起警惕之心。因为未来的中美科技竞争,核心还是硬核科技,如果中国的这些希望之星企业在科技含量上无法赶超美国,那么在与美国的科技竞争中,我们将难以胜出,长期屈居人下。


这就引申出第二个问题,什么才是硬核呢?综上所述,肯定不是在线教育、社区团购等等这些基于互联网应用层面的内容,而是芯片、光伏、新能源、通信、AI、集成电路、高端制造等等,才能称之为硬核。


可喜的是,不少人,特别是企业界人士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随着国家将“科技创新”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真金白银投入到前沿科技中。这几年可以看到中国的科技企业在研发上、在资本的支持下突飞猛进。


特别是一些公司创始人力排众议,做好了长期亏损的准备,拍板砸钱去做技术研发,最终才能够在高科技上面,有一点点建树。


如今打破科技封锁,正成为检验中国经济成色的试金石。前路虽难,但正如比亚迪的王传福所说,芯片再难,也是人造出来的,世间事,在人在志!只要坚定了理想,世界才会为你让路!


艰难险阻,硬核最难


这几年,国内不少互联网公司接连走到发展的瓶颈期,大企业竟然转向社区团购,与卖菜小商户们争抢社会最底层的经济收益。民众清晰地看到,互联网公司原来已经褪去曾经的科技创新外皮,显露出资本嗜血的本性。


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可以做的很大,甚至能够做到垄断,但是却不一定能给中国人带来希望,或者给中国的国力添砖加瓦。


一个不愿意承认的事实是,很多互联网巨头已经并不热爱“科技”了,甚至蜕变成了披着科技外衣的伪科技企业。


比如今年最火热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他们在研发上的投入,也远不足以撑起其代表未来的形象。更不用说某些企业持续不断的服务社区周边,不停的线下推广,模式复制的互联网企业了。


出人意料的是,能代表“硬核”的反而是诸如医药这样以往被人们遗忘的行业,或是像华为、百度这样埋头苦干技术的企业。


企业逐利,本无可厚非,战术上正确,放到整体的战略上,则离着正确可能差的很远。彼之蜜糖,对国家来说甚至是砒霜。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的制裁清单,却成了中国硬核科技企业的榜单!美国最先制裁的是华为、中兴,接着是大疆、海康威视、浙江大华等科技公司。这些公司除了华为、中兴,其他企业在制裁之初,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甚至很多行业外的人都不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


但这些企业的产品和技术极具国际竞争力,已经威胁到了美国相关的科技产业。未来国家间的比拼是科技创新的比拼,所以美国才不顾吃相,加以制裁。


美国的制裁,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今的时代,拼的就是科技硬实力,谁掌握了最新技术谁就在国际上站稳脚跟,在国际上有更多的话语权。


因此,硬核的路最难走,但又必须走。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确实有一批“硬核”的长期坚持科研投入的企业。


京东方A、海康威视、科大讯飞、TCL科技、立讯精密、紫光股份、烽火通信、同方股份、韦尔股份等一批代表中国高端制造的企业,常年跻身全国研发投入金额前一百位,研发投入强度多年超过6%。他们,是中国高精尖制造行业中的硬核代表,也是未来科技竞争的希望所在。


基础研究很关键


近几年连续公布的《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中国研发经费投入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19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投入/GDP)达到2.23%,同比增长0.09%,创了历史新高。


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自2013年以来就一直稳居世界第二,且与美国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具体到企业,在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的背后,企业作为研发经费投入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稳固。2019年,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6921.8亿元,同比增长11.1%,占全国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为76.4%。


5年来,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升到59.5%,在全球131个经济体创新能力排名中升至第14位。创新,正成为引领中国发展的第一动力。


业内专家表示,做基础研究可能耗时很久,甚至需要坐很长时间的冷板凳。但我们国家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源就在于基础科学。如今中国科学家有了更好的资源和条件,可以静心探索,产生原创成果,为世界、为人类所用。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5年来,中国基础研究投入已从2015年的71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335.6亿元,年均增幅达16.9%。2019年,中国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首次达到6%。


基础研究水平大幅提升,化学、材料、物理等学科处于世界前列,取得了一批以量子通信、超导研究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成果。这些原创性的科技成果,是硬核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制造2025提到,我们要在2025年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要跻身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要实现这个目标,补上基础研究的短板,是必须要做的,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参考资料:


《在线教育坠落只是序曲,中国正在完成一次重大转型》来源:蒋东文


《胡润百富与天九共享联手开选:谁是中国的未来独角兽?》 来源:信海光微天下


《数据说话:定位中国硬核科技公司》 来源:奇偶派

产品图.jpg

赞 (0)
上一篇 2024年11月22日 08:37
下一篇 2024年11月22日 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