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上线首日交易总额达到2.1亿元
首批参与全国碳市场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162家,这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
7月16日上午9时30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举行启动仪式,随即开启上线后的首批交易。至此,大众期盼已久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正式上线开市。
碳交易,即碳排放配额(CEA)交易,主要是将二氧化碳碳排放权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的市场机制。因此,作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全国碳市场具有相当高的关注度和市场热度。
全国碳市场上线首日迎来开门红。数据显示,碳配额开盘价为48元/吨。9点30分,首笔全国碳交易已经撮合成功,价格为52.78元/吨,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10点14分左右,即全国碳市场开市不到三刻钟,碳价上涨至52.8元/吨,触及涨停。
截至当天收盘,碳配额最新价为51.23元/吨,涨幅为6.73%,均价为51.23元/吨。当天最高价为52.80元/吨,最低价为48元/吨。交易总量410.40万吨,交易总额为2.1亿元。
《电器》记者了解到,据悉,首批参与全国碳市场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162家,这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这意味着,中国的碳市场一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电力行业之所以被选择率先纳入全国碳市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据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一是发电行业直接烧煤,所以这个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二是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数据基础比较好。因为要交易,首先要有准确的数据。排放数据的准确、有效获取是开展碳市场交易的前提。发电行业产品单一,排放数据的计量设施完备,整个行业的自动化管理程度高,数据管理规范,而且容易核实,配额分配简便易行。
电力行业率先纳入全国碳市场,为其他行业当了先锋,打了基础,做了实验,其先进的经验也将被借鉴用于其他行业进入碳市场的运行。未来将秉承“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不断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根据前期规划显示,当前计划中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将包含: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共八大行业。
值得关注的是,碳配额初期以免费为主,逐步增加为有偿比例。配额分配是按照行业基准和企业的实际供电供热来进行,强度低的先进企业将存在富余配额,强度高的相对落后企业将存在配额缺口。简单来说,企业减少排放的温室气体可以卖吗,企业超额排放的温室气体则需要买。也就是说,届时,降碳减排不仅可以加速中国“双碳”战略的实施,还能帮助企业收获一定的经济效益。
长期来看,随着配额按计划削减和适时引入有偿配额,碳价提升空间巨大。以欧盟为例,5月4日,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ETS)的二氧化碳价格突破50欧元/吨,创下欧盟碳市场创立以来的最高价格。此后,欧盟碳市场价格基本维持在50欧元/吨以上。
作为中国首个直接对碳排放进行限制的政策,全国碳市场上线意味着中国在落实“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道路上,迈出了坚持的一步。中国气候环境研究专家、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教授滕飞认为,全国碳市场的正式启动,将通过价格信号推动全国碳减排的进程。中国正在全面加强从行政和市场两方面切入,加速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的实施。他表示,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全商业化,但相关部门和技术都在进一步部署和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