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机构又一劫,停掉课外班孩子就会输在起跑线吗?

1.jpeg

(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最近几天,北京学生家长们的心情颇为复杂,每年课外班的支出,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第一大支出,而如果停掉课外班,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最近几天,北京学生家长们的心情颇为复杂,每年课外班的支出,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第一大支出,而如果停掉课外班,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3月初,刚刚复课没两天的教育培训机构纷纷短信通知众多的家长们,线下课暂停。3月10日,北京多个区的教育培训机构陆续收到通知,要求不能复课。相关部门将以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突击检查办学许可证和资金监管。


此时,正是全国每年最为重要的大会期间,不少人对教育培训市场的乱象建言献策。而高层也明确表态,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改到位、改到底。


山雨欲来风满楼,何况还是在这样的基调下。教育培训市场的各类机构,立马显得风雨飘摇起来。


而在这个链式反应的末端,无数家长群炸了锅,显现出文章开到提到的复杂心态。


在此之前,教育培训一直是投诉的重灾区,资金链断裂、卷款跑路等事件时有发生;各种课外辅导广告铺天盖地,却埋着不少虚假宣传的雷。家长们进退维谷,孩子们深受其苦。


但整改等于关停?此次一刀切的做法引发争议,家长们在突如其来的变动中,无所适从。


3月12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声明,辟谣“北京继续暂停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线下培训和集体活动”的消息,明确表示暂停复课是因为疫情防控,这些培训机构只要完成疫情防控要求,就可以向区教委申请复课。


这则声明让无数的教培机构松了口气,但作为“民众反应强烈”的行业,其将迎来更加有力的规范和管理,已经是箭在弦上。


因为同样是在这则声明中,北京市教委还表示,有些培训机构存在虚假广告、退费难、超纲超前教学、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市教委将进一步对此进行规范管理。


实际上,早在今年2月份,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等四部门就已经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以期通过更大的力度、更综合的手段来治理这一长期存在的社会难题。


未来,校外培训乱象能否得到有效整治?家长和学生能否摆脱“内卷”的心态,以平静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如何减轻学生负担与人才培养不再被人为对立的理解?都需要时间来解决。


乱象早已丛生


近年来,教育培训火出了圈。无论是否结婚、是否生娃,几乎所有人都听过一个冷笑话:小学一年级的孩子3000个英语词汇量,在美国够用了,在北京海淀还差得远。


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训机构正是人们教育焦虑的放大器,二者彼此互相影响,互相放大,不仅将好未来、新东方等教育机构一举送上纳斯达克,也将更多学生和家长裹挟其中。


据统计,我国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市场规模超过了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相当于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生参与过校外培训。


而在城市中,培训机构的覆盖更加密集。教育行业某权威报刊的一份调查中显示,参与调查的近4000名家长中,约92%给孩子报了校外培训班,超半数家庭每年校外培训支出超过1万元。


但也正是由于教育的支出在家长们看来越来越刚性,众多的资本一窝蜂涌入,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混乱。


无论是小区电梯间,还是电视节目、手机弹窗,“××帮”“×辅导”“××课堂”的广告随处可见,洗脑的广告词无处不在。一家家新的培训机构,犹如雨后春笋,在肥沃的教培市场,茁壮生长起来。


市场就那么大,赛道过于拥挤,圈钱跑路的情况也时有发生。2017年底,北京新思路培训学校、巨人时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先后被曝出“老板卷款跑路”,学生们1万元至5万元不等的培训费打了水漂。


即使是还在“经营中”的培训机构,也难以保证拥有正规证照,不少教育培训机构没有办学资质,却利用政策漏洞,以教育咨询等名义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大肆招生,赚得盆满钵满。


正规培训机构就没问题吗?也不尽然。比如,部分机构以由难到易的套路式教学,让学生在短期学习中获得“拔苗助长式”的“伪成功”,骗取家长信任,但对于孩子的成长却没有半点好处。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对此忍不住表示:“孩子的成长应该像浇灌一棵树一样,等待它开枝散叶,而不是不断地用化肥来催生,催熟的树虽然长大了,但很可能是病态的。”


值得警惕的是,还有一些公办学校教师甚至是公办学校与培训机构合作,以竞赛证书、考级证明、培训机构考试成绩等作为招生入学和分班的依据,甚至在正常教学中“偷工减料”,逼迫学生不得不进行课外培训。


在北京市海淀区,“全民学奥数”、“一周七天培训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校外培训已经脱离了“兴趣特长”、“培优补差”的功能,成为全社会教育焦虑的重大来源。


市场该如何整顿?


培训乱象,可以说是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的孩子都学那么多,咱们不学一下还行啊?这是不少家长的心态。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校外培训机构是当前面临的紧迫难题,这个难题破不了,教育的良好生态难以形成。这件事非办不可,必须主动作为。


按照教育部的安排,治理的重点涵盖了师德失范、虚假广告等行为,对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培训内容、收费管理、教师资质等都提出了要求。


事实上,近年来,教育机构的监管已经成为政策监管的重点。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中就对超纲超前教学、培训结束时间、学科竞赛等多方面作出规定。


2019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了在线教育机构培训时长、师资、备案、收费等问题。


今年2月的新规定,对线上线下的培训机构,整治力度更大,手段也更全面。


不过,随着线上用户持续增长,现有的规定还是略有些欠缺。正如行业内人士所说,线上教学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培训机构对基础教育的绑架与裹挟。


比如,部分线上教育产品、教学内容存在明显错误,同一道题在三个不同的APP上,甚至能得到三个不同答案。部分线上教学大肆宣传“清北”师资,但实际上只是清华北大的在校生,有的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对于这些问题,存在多部门联合执法的难题。


另外,一些隐蔽的问题更难管理。比如,很多线上培训机构在广告和营销上花费大量资金,但在教师工资、改进教育教学方面投入十分微薄,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这样的问题很难被监管,但对学生们的影响巨大。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应该立法明确培训机构的准入资质审查门槛,重点解决合法合规办学、高素质师资队伍问题。同时加大教育培训类广告虚假宣传、内容低俗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明确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代言人、发布平台等各方的责任,提高不良教育培训类广告违法违规成本。


也有人建议,公办学校及教师都不得参与民办培训机构。一旦参与其中,教师必须脱离公办身份,学校应当被严肃处理。一旦能落实,这将对市场净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培机构何去何从?


事实上,自去年1月疫情暴发以来,教育培训行业便形成了分化。一边是线下培训行业长达数个月的停课,不少机构难以维持;一边是线上教育的大爆发,不但猿辅导、作业帮、跟谁学等独角兽企业相继出现,也有一些新贵平台成功踏入资本市场。


但线上教育的成功,离不开“烧钱大战”,根据已经公布的财报来看,2020年网易有道的营销费用超过26.9亿元,跟谁学销售费用从2019年同期的10.409亿元增至58.162亿元。


然而,烧钱模式很难持续。俞敏洪就曾表示,“烧钱模式注定要失败,在线培训机构烧钱做广告,获得一个低价客户600块,转成正价客户成本就变成4000块。一年后复购率50%又是2000块损失。一个客户客单价平均只有三四千,这个模式就完全不可持续。现在之所以能够存续下去,是资本拼命在后面补贴,但资本补贴一定是有限度的。”


一些线上培训机构为了占领行业主导权,恶意降低收费,挤垮中小机构,也给自身埋下了隐患,一旦融资跟不上,资金链断裂,企业可能迅速倒闭,造成消费者预付款无法退回。


正是看到了线上线下的双重风险,一些教育巨头开始调整自己的布局,对冲风险。


在2020年第二财季之前,好未来已连续六个季度下调线下业务的增速。其首席财务官罗戎表示,好未来将微微提高线下学习中心的扩张速度,同时加快线上和线下业务融合,无缝转型。借由线上线下融合,他预计未来三年依然可以保持30%-50%的年均增长。


而新东方也大力改善和维护其OMO教育生态系统。“凭借OMO系统几乎可以覆盖中国主要城市和卫星城市的能力,我们相信它将在未来几个季度中实现快速增长,并成为我们未来业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新东方执行总裁兼CFO杨志辉表示。


跟谁学也加大了内容的投入,其创始人陈向东表示,跟谁学不断在坚持聚焦战略,狠抓教学质量和教学服务,不断完善自身,以身作则去带领行业良性发展。


当前,储备线上能力、加速线上线下融合,已经成了头部培训教育机构的“标准答案”,同时,在政策风向之下,教学质量、师资力量也将成为教育公司的大势所趋。对教育机构而言,怎样布局企业发展固然重要,但究其根本,“教育能力”和“教学质量”才是走得长远的最终答案。

产品图.jpg

赞 (0)
上一篇 2024年11月01日 22:36
下一篇 2024年11月01日 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