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创历史记录,2026冷年空调电机产业如何破局内卷?

2025冷年空调电机产业市场增长,本质上是“整机需求+海外配套”双轮驱动的结果。

2025年国庆8天长假过后,中国家用空调市场基本上告别了过去一年来以旧换新国补拉动的普惠周期。产业在线数据显示,2025年10月,中国市场家用空调内销排产556.5万台,同比下降11.5%;出口排产596万台,同比下降9.4%,内外销双双处于同比下行通道。

在这样的“收尾反差”中,2025冷年(2024年8月~2025年7月)中国空调电机产业再度创下历史纪录:产销规模突破5.1亿台,同比增长14.86%,产能规模也同步攀升至7.8亿台,较2024年增长6.1%。一边是冷年规模的“高光时刻”,一边是季度调整的“压力初显”,空调电机产业站在了“规模狂欢”与“内卷隐忧”的十字路口,尤其当价格战从整机蔓延至上游,技术升级与成本压力的博弈愈发激烈,如何避免陷入“低价泥潭”、锚定长期升级方向,成为全行业必须直面的命题。

规模再破纪录:整机双增与海外需求托举电机增长

2025冷年空调电机产业市场增长,本质上是“整机需求+海外配套”双轮驱动的结果。

从下游整机端看,全冷年大部分时间里,家用空调内外销均保持增长态势——产业在线数据显示,在内外销的双轮驱动下,中国家用空调产业的产销规模历史性地突破了2亿台大关,其中内销量达到1.1亿台,同比增长10.8%;出口量达到9929万台,同比增长16.7%(见图1)。

空调整机的高景气直接传导至上游电机领域。产业在线数据显示,2025冷年空调电机总销量达到5.12亿台,其中内销量为4.12亿台,同比增长13.85%;出口量为1亿台,同比增长19.19%。无论内销还是外销,空调电机的产销规模都创下了新的历史纪录(见图2)。

在产销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空调电机的产能扩张步伐也未停歇。继2024年空调电机总产能突破7.37亿台后,2025年头部企业持续在全球加码——如威灵电机在泰国基地的电机产能进一步扩大,专门配套东南亚及澳洲市场;卧龙电驱在墨西哥全面导入空调电机产能,瞄准北美地区分体式空调需求。截至2025冷年末,中国空调电机在全球总产能已近8亿台,中国华东、华南两大产区占比仍超过95%,但越南、墨西哥等海外基地产能占比正逐步提升,全球化产能布局初步成型。

更值得关注的是海外采购需求的结构性变化。以往,空调电机出口多依附于整机出口,2025年,直接出口电机的占比显著提升——一方面,美的、海尔等中资空调企业海外工厂加速落地,对本土电机配套需求同比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三星、lg等外资品牌为降低供应链成本,将部分空调电机采购转向中国,2025冷年,外资品牌直接采购中国电机规模大幅增加;第三方面则是包括威灵电机、卧龙电驱等企业在内的电机厂家主动调节产品战略,增大直接出口比重。这种“中资整机带动+直接出口”的模式,成为电机规模创新高的重要推手(见图3)。

结构持续上行:全直流化成定局,内销占比逼近90%

如果说规模增长是“量”的突破,那么直流电机占比的持续攀升,则是2025冷年空调电机产业“质”的升级。

从数据来看,2025年7月单月空调直流电机产量为2728.4万台,占行业总量的73.17%;2025冷年累计直流电机销量为3.44亿台,占比达到67.12%,较2024冷年进一步提升4个百分点。

而内销市场,直流电机的渗透率更是“一骑绝尘”——2025冷年内销直流电机占比达到69.74%,其中家用空调变频机型的直流电机配套率已接近100%,柜式空调、户式中央空调等高端品类中,直流电机占比也超过85%。

全直流化的趋势,本质上是“用户需求+政策标准”共同倒逼的结果。从需求端看,消费者对空调的AI智能控制、能效表现要求越来越高——美的、海尔等企业推出的AI人工智能空调,需电机支持云端故障预警、自适应调节转速等全方位功能,而直流电机的调速精度、响应速度远优于交流电机;从政策端看,中国《电机能效提升计划》要求2025年高效节能电机产量占比超70%,欧盟ErP指令将空调电机最低能效限定值提升至IE4,交流电机因能效短板加速被淘汰。行业专家预言,若按当前增速,三年内空调电机内销直流占比突破90%将成为定局,“全直流空调时代”已近在眼前。

事实上,直流电机的技术迭代还在加速,头部企业已从“单纯普及直流”转向“综合性能直流升级”。

竞争格局微调:头部垄断加剧,价格内卷需高度警惕

2025冷年的空调电机竞争格局,呈现出“头部稳固、腰部分化”的特点,但潜藏的价格内卷风险更需警惕。

从市场份额来看,威灵电机依旧“一家独大”。2025冷年威灵电机的电机总销量为2.3亿台,同比增长超过18%,总销量占行业总量的45%。

规模上处于第二梯队的凯邦电机和大洋电机合计产销总量也仅为威灵电机的一半。凯邦电机依托格力自供体系,2025冷年销量约为5500万台,但同比增速不及10%。大洋电机全面发力具备优势的出口市场,将出口业务占比提升到40%以上,支撑全年销量规模首次突破5000万台。

腰部企业的分化则尤为明显:近两年的行业新锐绿智电机凭借灵活的客户策略,2025冷年总产销规模突破4000万台,同比增速近100%,连续三年成为空调电机行业增速最快的企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在直流电机上拥有巨大优势的尼得科,受海外产能转移、中国企业直流产品竞争压力影响,2025冷年尼得科空调电机销量规模同比下滑超过10%,连续三年呈现负增长。

激烈的竞争格局下,价格内卷的阴影已从空调整机蔓延至上游电机领域。2025年电机企业为争夺订单,将直流电机报价降幅超过15%;而与此同时,稀土永磁材料(钕铁硼)价格在2025年持续上涨,成本与售价的“反向剪刀差”让企业利润空间持续压缩。

全行业需警惕的是,这种“以价换量”的模式正在引发恶性循环。某空调电机企业有关负责人透露,2025冷年空调电机业务毛利率已降至5%,若持续陷入价格战,部分企业无法投入资金到研发端,最终损害整个产业链的稳定性。

技术升级打开新空间

面对价格内卷的泥潭,空调电机产业的破局之道只有一条——转向科技竞争。2025年以来,消费者对空调舒适性的要求已从“制冷制热”转向“品质体验”,对噪声、能效、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为电机技术升级创造了广阔空间。

低噪技术成为首要突破方向。消费者对空调噪声的容忍度已降至20dB(A)以下,这要求电机从“被动降噪”转向“主动优化”。一方面,通过结构优化减少机械噪声,如威灵电机近期获得国际领先鉴定的“高可靠性低噪声永磁电机轴承检测与降噪技术研究及应用”,为达到“持久与无声”使用体验,威灵电机聚焦轴承电蚀、微动磨损、运行磨损这三大电机轴承噪声问题,通过这一领先技术,显著降低电机运行过程中的噪声,避免因使用时间延长而导致的性能衰减,做到极致静音、恒久可靠。这些技术优化不仅契合了空调“低噪、高效”的需求,也为直流电机构筑了更高的技术壁垒。

另一方面,通过风叶与电机的集成设计减少气动噪声,风叶与电机的集成设计通过气动优化、材料创新、智能控制的协同作用,正被多方探索。未来,随着仿生学、AI和绿色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集成设计将向“零噪声、高效率、全周期可持续”目标持续演进。

小型化与AI控制的融合则是另一大趋势。随着空调机身越来越轻薄,电机体积需进一步压缩。目前,几家空调与空调电机企业研发“电机+电控”一体化模块,体积较传统产品大幅缩小,同时适配AI算法,可根据室内温度、人数自动调节转速。这些技术升级不仅提升了电机的附加值,也让空调电机从“零部件”升级为局部“智能控制中心”。

材料创新也在突破成本瓶颈。为应对稀土价格波动,企业纷纷探索替代方案,如格力的混合励磁电机研发,通过铁氧体辅助励磁减少钕铁硼用量,转矩密度仍大幅提升。这些材料技术的突破,为电机企业降本提供了新路径,也避免了因原材料价格波动而陷入被动。

未来预期:短期承压与长期机遇并存

2026冷年已开启两月有余,空调电机产业正面临“短期承压、长期有机”的复杂局面。从短期来看,需求透支的压力将持续显现——内销端,“以旧换新”国补结束后,2025年第四季度空调整机内销排产预计同比持续下滑,直接影响电机内销需求(见图4);外销端,海外市场进入去库存周期,数据显示,至2025年12月,空调整机出口排产将在此前连续20个月同比增长之后,出现连续8个月的同比下滑,且这种下滑趋势可能延续至2026年上半年(见图5)。对电机企业而言,随整机行业共同承压将成为常态,短期内增量空间有限。

但长期来看,直接出口的需求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一方面,中资空调企业海外基地的配套需求持续增加,2025年,威灵电机、卧龙电驱等企业直接出口至中资海外工厂的电机规模大幅增长,预计2026年这一规模将进一步突破;另一方面,外资空调品牌的组装需求提升,三星、松下等企业将部分空调组装环节转移至东南亚,对中国电机的采购需求同比增长。这些直接出口需求,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整机出口下滑的压力。

不过,无论应对短期压力,还是把握长期机遇,科技创新都是唯一的出路。如果电机企业仍沉迷于价格战,试图通过“低成本、低品质”抢占市场,最终只会陷入“利润下滑—研发投入减少—技术落后”的恶性循环;反之,若能聚焦低噪、小型化、AI控制等核心技术,持续提升产品附加值,不仅能规避内卷,还能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2025冷年的规模新高,是空调电机产业发展的里程碑,更是转型升级的起点。面对未来的挑战与机遇,唯有沉下心来搞研发,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才能让空调电机产业真正摆脱内卷泥潭,走向更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赞 (0)
上一篇 2025年10月10日 17:48
下一篇 2025年10月10日 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