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跨界追梦难“上车”
目前追觅造车项目已组建起一支约200人的专业团队。
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激战正酣,智能清洁行业领导品牌——追觅科技还在各平台努力刷新战绩,可暗涌的激流已经席卷而来。
继核心员工吴鹏、常务副总裁王生乐离开追觅科技后,近期,追觅科技中国区执行总裁郭人杰离职的消息开始甚嚣尘上。此外,有知情人士透露,追觅科技跨界造车的计划已经付诸行动,其造车项目已组建起一支约200人的专业团队,首款新车是一款增程型产品,并计划未来出口至欧洲市场。
种种迹象都在表明,在智能清洁产品市场无法满足野心的追觅,欲在造车领域开辟“第二战场”。然而,在汽车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的当下,内部乱象频发的追觅选择在此时“赶晚集”,能分到多大一杯羹呢?
01
高管集体出走,给追觅留下一地鸡毛
11月,正是企业上下一心抢占客户眼球、拼销售业绩的关键时刻,但在追觅科技,显然一些人的心思早已不在于此。
据财经网科技报道,11月1日,追觅科技原中国区执行总裁郭人杰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告别追觅,疑似离职。对此,追觅方面和郭人杰本人尚未有任何回应,但据一名内部知情人士表示,郭人杰确已离职,“但他的下一步打算还不知道,暂时没有透露。”
今年27岁的郭人杰于2021年加入追觅,仅用三年时间,就从中国区营销总监升到中国区副总经理,再至中国区执行总裁,完成职位上的三级跳,因此也成为追觅科技内部擢升最为迅速的年轻高管之一。
郭人杰的离开看似突然,在某种程度上却又不让人意外,毕竟对追觅科技来说,这种事情早已不是第一次了。前追觅科技联合创始人吴鹏曾是追觅科技创始员工之一,早在2017年10月便已加入,主管追觅市场销售业务,经历了追觅从起步到成长的全过程。2022年9月起,吴鹏陆续退出追觅关联公司,并在同年12月成立咖爷科技。
2022年,还有一家名为“星迈创新”的泳池机器人初创企业诞生,其创始人王生乐同样来自追觅,曾担任追觅常务副总裁长达6年。2024年上半年,追觅科技人形机器人业务负责人喻超也选择了离开追觅......
“有时一夜醒来,就换了一个领导汇报”。对于中国区负责人的频繁变动,很多追觅员工深有体会。受此影响,追觅内部组织架构的混乱而无序,门派林立的传闻也甚嚣尘上。
总而言之,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高管的集体出走,留给追觅公司内部和市场的都不会是正面的利好消息。
02
支撑不起的“野心”
抛开高管们的出走不提,追觅在今年双十一的开场表现相当不俗。
据追觅科技于11月1日发布的2024年双11大促节开门红战报显示:仅开门红期间,追觅科技全品类核心渠道GMV总计突破21亿元,同比增长超100%,整体再创新高。作为智能清洁行业的领导品牌,追觅科技在京东、天猫、抖音、快手等核心渠道力压群雄,斩获多个榜单TOP1.
即使是这样的成绩,与追觅想要实现的目标仍有差距,年度营收破百亿才是它的野心。
其实,追觅科技的成长相当迅速。2017年成立时,追觅还是小米生态链企业,为小米代工生产吸尘器、米家扫地机器人。后来在“去米化”的战略布局下,追觅开始发展自有品牌,并陆续推出扫地机器人、无线吸尘器、智能洗地机、高速吹风机四大品类,产品覆盖120 余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在多品类领域实现的一系列创新突破,追觅科技迅速从行业新晋者蜕变为行业领导者,并成长为智能清洁行业新标杆。2019-2023年,追觅科技5年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00%,增速领跑行业,已然成为全球智能清洁行业领导品牌。
一个对标戴森,靠小米生态链起家的企业,仅仅几年就实现了这样的惊人增长,这也让追觅科技的野心迅速膨胀,甚至一度喊出2023年营收要破百亿、向海外大力扩张的目标。但理想与现实终有差距,如果说过去的成功和市场蓝海机遇关系密切,那么今天,迈出新的每一步都会遇到明显的挑战。2024年,追觅没有再谈及具体增长数额,或许已从侧面说明,追觅未能把神话延续下去。
另一方面,数年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后遗症也逐渐显现,有关追觅科技质量侵权等纠纷频出。截至2024年11月7日,黑猫投诉平台上,与“追觅科技”相关的投诉词条高达1852条,主要问题集中在产品质量维修方面。此外,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也有很多类似的投诉案例,甚至还有一些劝退帖。
03
追觅跨界造车
市场环境正在极度内卷,国内扫地机器人市场正遭遇瓶颈期,向海外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空间时,追觅又同时面临着科沃斯、石头等头部厂商的追逐夹击,或许这也是追觅跨界造车的原因所在。
据媒体报道,早在2021年,追觅造车项目已立项。今年7月,网上传出追觅正在招聘智能座舱硬件工程师、底盘电控高级经理、悬架系统高级经理等汽车行业相关人才。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追觅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车身及车辆”的专利,授权公告号 CN 221954470 U,申请日期为 2024 年 3 月。
造车会是追觅突破行业瓶颈,扩大业务增量的一步好棋吗?这取决于追觅能否解决资金、生态融合力、用户基础以及造车资质几大问题。
众所周知,造车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经表示,没有400亿可能干不了汽车业务。同样是跨界造车的小米,在宣布项目开启式就放下了豪言与承诺,为造车准备了首期100亿元和未来10年100亿元的投资。而追觅科技尽管也算小有名气的企业,但到当下的造车领域来搏一搏,还是有点不够看。
当前的车市,不仅不给弱者机会,甚至也不给强劲新手机会。汽车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越来越多地采用电子技术和元件。这也是家用电器的趋势,追觅在智能家电上积累的技术与创新,可以移植到汽车行业。再加上汽车整合难度降低、供应链的高度发达,让造车变得更加简单和高效。可门槛低并不意味着成功率高,就算戴森、苹果这样的知名企业,在造车道路上也终以失败告终。
当然,跨界造车也不仅是寻找一个增加营收的领域,而是要释放企业在其自身领域的强势能力。就像小米,不仅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雷军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再加上其在智能科技领域的研发实力及品牌号召力,都是其跨界的资本。相比之下,追觅科技显然并没有这样的“命”。
更别提最重要的造车资质了。对于车企来说,生产资质相当于准生证。没有生产资质,车企是没有造车资格的。就连小米也为造车资质发过愁。当时,为了解决造车资质的问题,小米借用北汽的资质,直到今年,小米汽车才获得了独立造车资质。
除了这些问题,还有同样跨界的“前车之鉴”。在追觅之前,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就已经投身打造了极石汽车。据乘联会数据,极石01 PHEV在8月的销量为380辆,前8个月的累计销量达到2399辆。这样的销量,也使其直面生死存亡的困局。
04
总结
以上这些问题,追觅一样都逃不掉。即使是采用轻投入、轻资本的方式运营,在汽车行业疯狂洗牌出局的当下,追觅科技的入局也是一条相当艰难的道路。未来,追觅造车是“吃肉”还是“喝汤”,只能留给时间回答了。
参考资料:
《追觅科技:能力如何撑起野心?》-新浪财经
《追觅“不务正业”?高管变动频繁》-风闻
《追觅科技“双11”开门红战报:销售额破21亿 斩获多个平台第一》-中国网
《如此艰难的车市,还有新玩家要入场!追觅也要造车了》-潇湘晨报
《消息称追觅科技中国区执行总裁郭人杰离职,未来去向暂未透露》-IT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