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家居融合仍需走出“互不相联”的迷思
家电、家居市场的增长模式开始由“新增需求”向“换新需求”转变。
“听音乐”、“按摩”,智能技术的发展让沙发、床等家具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也让家电与家具的边界越发模糊。
一台电视不仅可以是能够满足影视听需求的家电,还能是墙上的一幅装饰画。而一台茶几,台面竟然能够直接煮热水,而下方却又是一个冰箱。这些存在于想象中的场景正在如今的各大家电、家居展会中上演。家电、家具、家居不再是孤立的,而在场景化的趋势下,被逐渐融为一体。
近年来,家电家居融合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强烈,家电企业与家居企业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密切合作。以海尔智家为代表场景化生态企业,主动构建场景化家居的生态链,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链接家电、家具等资源方。
另一方面,渠道商开始求变,苏宁、京东等电商企业自主推动家电家居一体化进程,将全新的消费模式带给消费者。
而家电企业与家居企业也开始进行产品的变革升级,其中创维通过壁纸电视增强了电视的家居美学属性,使彩电更加融入到家居环境中。而林氏家居等家居企业则进行家具“触电式”升级,增强家具的功能性。
家电家居产业,正在自上而下地进行变革,以应对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再造消费新场景
随着房地产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对家电家居产业的带动作用已经开始减弱,家电、家居市场的增长模式开始由“新增需求”向“换新需求”转变。
然而,对于家电企业来说,“换新市场”却是一个相对沉默,更加难以挖掘的市场。尽管家电具有一定的使用年限,但不少消费者在家电产品彻底损坏前通常不会主动更换。与此同时,家电产品功能和性能的升级也很难吸引消费者主动换新。
这让家电、家居产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企业营收一路下滑,迫切的需要全新的需求场景来改变现状。家电企业和家居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地捆绑到一起。家电以及家居企业需要通过“场景式的换新”,对消费者的居住空间以及生活方式进行重塑,以再造出一个新的消费场景。
在这个过程中,家居的定制化成为了新的市场,由家电企业或家居企业牵头,为解决消费者的生活需求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对于消费者来说,整个装修过程更加轻松,装修流程不仅被简化,也进行了标准化升级。消费者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来获得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事实上,家电、家居企业对市场增长的愿景与政府对城市更新的规划不谋而合。此前提出的“城中村改造”尽管与“货币化安置”关联不大,无法对房地产市场形成较大力度的刺激,以恢复家电家居的消费需求,但对改善特大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具有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通过促消费政策,针对家居消费以及老旧小区改造、住宅改造提供支持,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在不断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与消费场景。
协议迷思
尽管家电、家居跨界合作得越发密切,但家电企业之间却仍然维持“各家自扫门前雪”的状态,几乎每一个提出“场景式”概念的企业,都拥有自身的标准,彼此之间互不相同,这导致了企业与企业之间难以共享智能家居发展的红利和成果。
这个现象并不局限于国内,在国际市场中,智能家居标准同样繁多,谷歌、亚马逊、苹果之间的协议也并不互通,作为资源方只能被迫站队,或是根据不同的阵营开发不同的产品。有业内人士将这种竞争现象称之为“皮洛士胜利”,企业各自为战,彼此竞争,最终只能获得多输局面。
事实上,协议的互通并不存在困难,至少在技术层面是如此。只要接入统一的底层协议,按照统一的通信协议及接口标准进行生产,就能轻松达成。特别是随着ChatGPT等AI工具的出现,智能家居的技术门槛无疑得到了进一步的降低消除。
真正的难题是商业上的,在行业增速整体放缓的大背景下,企业期望通过套系化、场景化的捆绑式销售来获取更多的增量。对于综合性企业来说,套系家电的盈利空间远大于单品,企业只有牢牢掌握自身的协议,才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然而,这种现象对市场的扩大以及消费者的体验都是不利的,尤其是在新旧模式交替的当下,即便消费者有心将产品升级到智能家电,为了适应企业的协议,就需要进行产品的全部更换,其中包括了没有损坏,或是使用时间不长的智能产品,这增加了消费者升级的成本。如果消费者只更换其中部分,则需要在不同的协议以及App间不断切换。
如果品牌商全面放开互联互通或采用华为等第三方的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对消费者而言当然是最好的,但对企业来说,又回到了最开始卖单品的时代,被打回成现在已经趋于饱和的传统家电制造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