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剧还是骗局?昔日圣兽柔宇科技已在悬崖边缘

1.jpeg

和创始人刘自鸿生来就是天才一样,柔宇科技在创立初期可以说是一帆风顺。

  前疫情时代,资本市场正处在繁华顶峰的疯魔时期。资本对互联网企业以及科技企业的价值评估,依靠的不是靠谱的商业模式以及有需求前景的产品,而是概念是不是具有想象力以及故事说得是不是足够动听。在这种过度狂热的投资热情下,一批独角兽企业成为了时代的宠儿,一张高端大气上档次的PPT就足以让一众投资人交出手上的资金。

  近日再受关注的柔宇科技就是一家昔日的独角兽企业,凭借“柔性屏”的王牌产品,收获了投资目光的青睐,估值一度超过500亿元。但在疫情到来、美联储加息、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让资本强制退烧之后,柔宇科技述说的故事已经不再动听,如今已在破产边缘。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深圳柔宇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深圳柔宇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各新增一则破产审查案件,申请人分别为自然人张某、王某某、郭某某。对此,柔宇科技创始人刘自鸿仅对外称,一切以官方消息为准。

  天才的骄傲

  和创始人刘自鸿生来就是天才一样,柔宇科技在创立初期可以说是一帆风顺。成立于2012年的柔宇科技一经亮相就受到一众资本的青睐,以至于真格基金的徐小平在错失柔宇科技之后,不禁叹息“每次看到它的好消息,我都心如刀绞,作为天使投资人的骄傲,被碾压得粉碎”。

  然而,天才与生俱来的骄傲也让柔宇科技沾染了目下无尘的脾气。在2018年10月,发布第一款柔性屏手机FlexPai柔派手机之后,柔宇科技亮起了一身的武器,刺向了手机行业的前辈们。

  小米是第一个遭殃的。2019年1月23日,彼时在小米担任总裁的林斌发布微博称,小米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双折叠屏手机。

  而在一天后,柔宇科技副总裁樊俊超发表朋友圈,指责小米“立刻发现有些公司和他们的最高管理层就算做再大,也无法真正赢得业界和用户的尊重”,并且讽刺小米双折叠手机是三无产品(无技术、无量产、无整机)。

  这一下子将柔宇科技推向了风口浪尖,尽管为FlexPai手机带来曝光度,但也让柔宇科技遭遇了舆论的审视,为后来埋下了祸患。

  一篇名为《柔宇科技,一场正在上演的公开处刑》的微信文章将柔宇科技打得措手不及。文章中言辞犀利地提到,“当我参观完整个柔宇科技的展厅后,我心里对它的产品分类就只有两个:无用又炫技的概念品和平庸又滞销的量产品……”

  这引发了柔宇科技的激烈反应,因为文章质疑的不仅仅是柔宇科技的产品,更是直指柔宇科技说给资本的故事。

  一石激起千层浪,排山倒海的质疑声将柔宇科技淹没,以至于后来,柔宇科技被看作是“深圳三大骗局”。然而,尽管质疑的声浪一重接一重,但资本对柔宇科技的信心却并未消散,到了2020年,柔宇科技仍然迎来了生涯的高光时刻,估值仍然水涨船高,达到了577亿元。

  2020年,柔宇科技登上了《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同时位列《中国企业家》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科创企业百强榜”榜首,而刘自鸿也因38.6%的持股比例一跃成为身家百亿的江西富豪。

  然而,风光了不到一年,柔宇科技便迎来了至暗时刻。2020年12月31日,柔宇科技的IPO申请获受理;2021年1月28日,柔宇IPO进入问询阶段;2月10日,柔宇便对外宣告终止IPO进程。随着IPO的失败,资本也开始撤退,转眼到了年底,柔宇科技便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事实上,投资机构所相信的并非柔宇科技的动听故事,而是动听故事带来的高估值,一旦柔宇科技IPO成功,投资机构就能够以高估值将手上的股权变现,对柔宇科技的投资就会变成一桩不错的买卖。然而在IPO的招股书上,柔宇科技却充满了忐忑与迷茫甚至最后主动撤回了IPO申请,让投资人丧失了“变现”的希望。

  摇摆不定

  缺乏了外部的融资,而柔宇科技本身也没有造血的能力。尽管有一个顺畅的开局,但柔宇科技产品落地的过程却困难重重。为了让2014年发布的第一代柔性屏落地,柔宇科技在2015年开始布局全柔性显示屏生产线。

  尽管柔性屏是一个不错的概念,但柔宇科技自建生产线的能力和效率却远不如维信诺、京东方等竞争对手。从立项到一期正式投产,柔宇整整用了2年半的时间,而同行维信诺只用了1年8个月。

  另外,柔宇的资金利用效率也稍逊一筹。深天马和维信诺的 5.5 代柔性屏产线的投资都在 45 亿元左右,而柔宇一期工程则花了60亿元。更加糟糕的是,2017年10月,京东方成都第6代柔性OLED产线宣布量产,比柔宇5.5代产线的投产还早了半年之多。

  而被视作柔性屏应用场景的柔派手机,却难有消费者买账。据柔宇招股书显示,2020年上半年,柔派手机平均单价为5985元,其累计销量不超过1.5万部。这进一步拖累投资100亿元建成的两条超薄柔性显示模组及柔性触控产品量产线。柔宇的生产线大量闲置,产能利用率只有5.3%。

  然而,针对C端的生产战略,以及对小米的一阵炮轰,也让柔宇科技转向B端的过程步履维艰。柔派手机要和小米、华为、OPPO等潜在客户竞争,而无法进入相关品牌的供应链中。

  除此之外,柔宇科技并不具备与京东方、维信诺竞争的优势。从技术角度看,据国金证券研报数据显示,2019年柔宇科技折叠OLED手机面板生产良率仅为10%左右,低于京东方,更低于三星的40%。

  通信高级工程师、产业观察家袁博接受采访时分析称,在柔宇科技发展的初期,应该像京东方、维信诺那样力求成为主流手机品牌的供应商,而并非独立发展。其中关键在于,柔性折叠屏的应用场景主要就是智能手机,除此之外其他的应用领域都尚未成熟,不依附成熟的手机品牌难以立足。

  消失的中国独角兽

  柔宇科技的处境是中国独角兽企业的缩影,在经济繁荣期受到热钱的追捧而拥有了高估值,如今随着资本的撤离,而开始走向落寞。

  近两年来,中国独角兽企业正在悄然消失。胡润发布的《2023全球独角兽榜》显示,在2023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是316家,全球排行第二,并且最大的独角兽企业依然是中国的字节跳动。但过去一年,中国只新增了15家独角兽企业,2022年这个数字是40家,而在2018年,这个数字是156家。

  这个现象和美国的货币政策以及科技的发展方向息息相关。2022年以前,美元大放水,让无数资金涌入美元基金里。基金机构再到全球市场里寻找投资机遇,一批独角兽企业也因此诞生。然而,随着美元加息引发的美元回流、俄乌冲突、中美贸易冲突等因素影响,以及主流科技热度转向AI领域,让美元基金又回到了硅谷。

  而在2022年之后,国内的投资机构更加相信收益和信心,这让资本更加保守,从狂热的一端走向冷静的一端。资本不再相信故事,转而需要场景、应用以及商业化变现,而独角兽企业往往很难短期内实现盈利,这让其失去了资本的青睐。这是美国的独角兽企业仍在快速增加,而中国独角兽企业却逐渐减少的原因。


产品图.jpg

赞 (0)
上一篇 2024年12月04日 01:41
下一篇 2024年12月04日 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