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华为的下一个竞争赛道是造车,你更看好谁的实力?
手机企业造车、家电企业造车、互联网企业造车、科技企业造车已是风起云涌。特别是在2021年前后,智能汽车更是成为众多手机企业攻伐的战场。
曾经何时,汽车还隶属于纯重工制造行业。如今,似乎汽车距离重工业时代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将汽车业归类于科技企业。
一方面是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占据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 传统汽车向智能汽车转型的趋势愈发明显,10年以后的智能汽车将会成绝对主导力量。
此时,手机企业造车、家电企业造车、互联网企业造车、科技企业造车已是风起云涌。特别是在2021年前后,智能汽车更是成为众多手机企业攻伐的战场。
先是华为在Mate 40系列国内发布会上,公布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正式入局智能汽车领域。而后,传出了包括苹果、小米等众多科技企业,或自主研发或区域合作,参与到汽车行业的消息。
手机造车并不是噱头
其实,多年以来手机行业跨界造车的消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论是三星、苹果这样的行业巨头,还是华为、小米等行业典范,都与汽车行业或多或少传出过一些新闻。不过,手机企业与汽车行业之间的碰撞还多以噱头为主,在大家都赚取一波眼球之后便又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然而,相比于以往,此次手机行业的跨界造车的消息并不仅仅只停留在新闻宣传层面,而是开始了真金白银的投入。根据网络公开消息我们可以得知,近期,苹果正在加速造车的步伐,并最终委托现代汽车集团的起亚部门负责苹果汽车的项目。
几乎就在大洋对面的同一时间,国产手机厂商小米也确定将要造车。虽然小米集团在第一时间发布了公告表示,该研究还未到正式立项阶段,但公司已将对造车的研究和关切提升到了很高的程度。这已经足以引发外界对于小米造车的憧憬。
此外,相较于小米与苹果亲自下场造车不同,华为的“造车之路”显得更加务实。华为只是将智能汽车的业务聚焦于技术层面,通过打造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为汽车企业提供硬件和软件支持。
在专利技术方面,国产手机厂商也掀起了一股汽车专利的浪潮。在2021年,华为在1月便接连发布了两大技术,包括96线激光雷达以及关于“减速器、动力总成及车辆”新专利,涉及安全及自动驾驶;小米也在2021年 2月2日发布了“控制车辆灯光的方法及装置”专利,通过获取车辆周围环境的光照速度,精准地控制车灯执行相关操作,从而提升驾驶的安全性;vivo、oppo也纷纷推出了自己关于汽车方面的专利技术,准备进军智能汽车领域。
跨界造车 企业发展新路径
众多手机厂商蜂拥而至,其根本原因也是看中了汽车行业广阔的前景。
根据中国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15.8万辆,同比增长281.4%,环比下跌23.9%;批发销量16.8万辆,同比上涨290.6%,环比增长20.5%。其中造车新势力对1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同比增幅贡献较大,蔚来汽车1月销量7225辆,同比增长352.1%;理想汽车销量5379辆,同比增长355.8%;小鹏汽车销量6015辆,同比增长高达470%;比亚迪1月新能源车型销量19871辆,同比增长183.1%。而在过往的历史对比中,新能源汽车也在急速狂飙,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比2019年同期增长36%,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36万,同比2019年的120万增长13%,创下历史新高。
另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文件要求,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在2025年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而根据相关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联网汽车数量将接近7400万台 ,其中中国的联网汽车数量将达到2800万辆。此外,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35年中国智能汽车产业规模将超过2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万亿元)。
因此,在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缺口以及联网智能汽车万亿级蓝海的市场,引来跨界造车亦是情理之中。
当然,在汽车领域的巨大红利之外,手机行业自身也遇到了极大的危机。
在如今迭代的手机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每一部手机都处于性能过剩的阶段。每一次的迭代都是基于手机的外观、像素以及屏幕等细小的方面进行升级。在与过往的从功能机到智能手机,再到手机生态等划时代的改变相比,如今的手机的确令众多消费者都提不起兴趣。
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总计13325亿部,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该数字从2017年的15567亿部下降至2018年的15052亿部、2019年的14791亿部,三年来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下降约15%。另据研究机构Canalys发布的最新报告称,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2020年第四季度出货量达到8400万部,同比下降4%,2020年全年出货同比下跌11%至3.3亿台。可以看出连年的下跌,也让智能手机的发展处于了尴尬的地步。
跨界造车谁能获得消费者认可
因此,汽车行业的广阔前景,也让手机行业看到了一丝自我发展的曙光。
其一,手机作为场景的延伸,是人们每天不可缺少的智能产品。同样,对于汽车来说,也是人们也最常用的工具。两者的结合,在拓展手机企业自身发展路径之外,也能收获更多忠实的用户。
其二,随着智能汽车的发展,导致大批的汽车企业减产,原本相对牢固的供应链体系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而在此种情况下,拥有芯片研发能力的手机厂商也成了汽车企业重点观察的对象,从而促成了越来越多跨界合作案例的产生。
那么,在汽车与手机企业相互的合作中,谁又能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国产手机厂商中,小米与华为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其中,他们共同的优势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极为庞大的粉丝群体,也是受到关注度最高的手机企业之一。
此外,对于小米而言,其给人的印象就是有出色的生态链布局,大到电视、冰箱,小到牙刷、台灯,小米已经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相信未来小米推出的智能汽车也将以生活为切入口,并成为其整个生态链的重要一环;华为虽然没有正式加入造车阵营,但是其已经储备了完善的智能汽车相关技术,不仅包括未来主流的5G和自动驾驶,还拥有三电系统、芯片研发等核心技术。可以说,与华为合作的汽车厂家,也无疑能够得到最前沿的科技支持,从而让消费者感受到最好的体验。
当然,尽管距离手机厂商真正推出首款汽车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过我们可以预测,这种跨界的合作模式在未来或将成为主流。
(图片来源:大作)
本文原创于蓝科技,未经授权,任何网站及平台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