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美团、京东、亚马逊等电商纷纷入局,无人配送渐行渐近

1.jpeg

最近一个月,美团陆续公布了三则无人车配送相关专利。去年11月,美团向外界宣布,公司的无人配送车已经在顺义指定区域内完成了1万笔订单,近期又以专利的形式向外界透露了新一轮的研究步伐。

最近一个月,美团陆续公布了三则无人车配送相关专利。去年11月,美团向外界宣布,公司的无人配送车已经在顺义指定区域内完成了1万笔订单,近期又以专利的形式向外界透露了新一轮的研究步伐。

作为自动驾驶的细分领域,无人配送赛道上的入局者越来越多。美团无人车在顺义配送超过了1万单;阿里巴巴菜鸟无人物流在上海、天津、杭州、成都、沈阳等多个城市的半封闭园区常态化运行;京东车型智能配送机器人在疫情期间走上了医疗物资配送前线;亚马逊无人配送设备已经从对地做到了上天......无人配送呈现出自动驾驶分赛道的模样,吸引电商、创业企业争相入局。无人配送在芯片与传感器方面的玩家群体逐渐拥挤,技术也逐渐走向成熟,不过目前在国内仍未达到规模化落地水平。无人配送从“对地”延伸到了“上天”,距离规模化落地还有多远?

电商涌入无人配送分赛道

针对自动驾驶的研究是从国际向国内传导的,在无人配送赛道上,亚马逊是电商巨头中较早入局的一个。2017年,亚马逊成功获批一项关于无人驾驶汽车根据路况进行可变道导航的专利,据悉这项专利提交于2015年。经过四年的发展,亚马逊在无人配送车上的研究逐渐成型。去年9月亚马逊对外表示,将在英国组建一个无人驾驶配送团队,由公司的纯电动自动驾驶配送车Amazon Scout为消费者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

科技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很多业务涉及物流配送的公司都在积极拥抱自动化与智能化,其中如何打造一辆成功落地的无人配送车成为了行业内的热门议题。

国内消费市场电商需求量较大,由阿里巴巴、京东、美团等巨头电商公司组成了庞大的物流配送网络,这为无人配送车提供了良好的研发落地环境。国内无人配送的第一轮爆发是在2018年左右。当时京东的无人配送机器人在人民大学完成首秀,阿里巴巴第三代菜鸟小G plus在杭州西溪园区完成了往返10.5公里的末端配送路测。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推动了无人配送在国内的发展,将无人消毒车、无人清洁车等各种无人配送车的形式,近距离推送到公众眼前。由此,围绕无人配送车的竞争开始升级。2020年9月,阿里巴巴发布末端物流配送智能车型机器人“小蛮驴”。2020年11月,京东无人配送落地西安航天基地,这是我国中西部首个开放道路的无人配送场景落地。同月,美团宣布,旗下无人配送车在顺义固定区域内,完成配送超过1万单。

无人配送车技术与市场磨合尚需时日

无人配送车在电商巨头的推动下成为行业热门,吸引新石器、智行者、小狮科技等创业企业强势入局,国内无人配送领域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无人配送车领域的玩家越来越多,技术也在不断成熟,然而仍未走入规模化应用的阶段。

从软硬件层面来看,地面交通环境复杂,要求无人配送车在导航系统、智能数控、激光雷达、传感器、计算元件等多方面具有较高水平,这些是无人配送车走向规模化落地需要迈过的一道很高的门槛。

赛迪顾问汽车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鹿文亮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无人车配送目前主要是以封闭的园区为主,车型主要是低速车。“低速车本身不具备城市道路的路权,所以在城市规模化发展,目前只能是在封闭的区域内来推广。”鹿文亮说道。

在封闭的园区来推动无人配送,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无人配送车的技术能力,是否满足无人技术要求。二是园区的基础设施,通常需要路侧的传感器和4G/5G网络给予支持。三是商业模式,相比于替换人,无人配送是否具备可行的商业模式。

从各项技术上来看,无人配送车目前还处在技术与市场磨合的阶段,相关制造产业链没有形成产量,生产和维修成本较高,技术与市场的衔接上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打磨。

在鹿文亮看来,无人配送车从实验室测试阶段向规模化落地发展,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让企业获益。但这个商业模式又很复杂,不同的园区需求不一样、人力成本不一样、基础设施改造的难度和成本不一样,所以具体的商业模式会不太一样,因此落地的方式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无人配送从“对地”向“上天”进发

在尚未达到批量生产水平的情况下,一辆无人配送车自然价格不菲,入局企业一方面在车端持续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在向“更高”的空间探索,将无人配送概念向外延伸,以期在该领域寻求更多的增长可能。

“对地”突破尚需时日,那就用“上天”来补足。各大企业在无人配送上的探索从地面拓展到了天空,无人机已经成为了无人配送的一股重要力量。目前,亚马逊已经获得了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批准,可以运营其Prime Air配送无人机;美团曾在2019年公开表示,未来5年将打造覆盖5公里、时效10分钟的空中配送网络。去年12月,美团关联公司公开了一则“无人机定位机构和建筑物”专利,在无人机配送上进一步加码;此外,京东、顺丰、创业企业亿航智能等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加入到了无人机配送的研发中。京东获批首个国家级无人机配送试点企业,自研“京蜓”自转旋翼支线物流无人机已经完成了首飞,亿航智能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全球首个自动驾驶飞行器(AAV)亿航216的物流试运行许可,并在偏远地区等地面交通不发达区域成功试点飞行。

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徐勇认为,企业争相投入无人机配送的探索,是因为它属于行业目前的顶端技术,代表行业技术力量的最高水平。无人机配送是一个新的配送方式,可以解决一些灾区、山区、边远地区等特殊地区的物流配送。

亿航智能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无人机配送的优势主要有三点。一是与人力配送方式相比较,无人配送具备智能化、信息化、无人化的特性,配送效率更强;二是与地面的配送方式相比较,无人机配送在天空打开了一条快速通道,可以有效规避城市道路拥挤的情况,提升配送效率,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上更有优势。三是可以实现无接触配送,带来更加安心、卫生的物流服务体验。

然而,我国低空领域尚未开放,只能局部试点,无人机还不能在人口密集区域上空飞行。

无论是无人机还是车,如果企业不能保障运行安全问题,就难以在法律法规层面上获得批准,形成规模化落地。

在鹿文亮看来,未来无人车+监控员的方式可以成为一种安全监管手段,不过监控员的地位会随着无人车技术的迭代升级逐渐弱化,开始可能是一位监控员负责5辆车,后期技术成熟了,可能是一位监控员负责100辆车。

我国电商市场不断扩容,物流配送环节的压力随之增高,消费者对于配送的需求逐渐多样化,从而推动了企业在配送智能化、自动化上的积极探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针对无人配送的研究正在以紧锣密鼓之势在业内展开,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无人配送小车的身影,出现在生活中的某个角落,行业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活跃度持续攀升,注定会在将来引发一场技术革命。

产品图.jpg

赞 (0)
上一篇 2024年11月15日 06:16
下一篇 2024年11月15日 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