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枪之王拼多多

1.jpeg

俨然,当下的拼多多,成为了“众矢之的”。

  6月17日,Manner咖啡上海威海路716店,因顾客催促出餐慢,一名店员情绪失控,将咖啡粉泼向顾客。同一天里,Manner上海梅花路店,一名店员与顾客因咖啡制作等待时间问题发生口角,紧接着肢体冲突。

  一天之内两起事件的发生,让Manner走向风口浪尖。

  只是这本属于咖啡行业的风波,拼多多却也中枪了。

  市场上不少声音在讨论Manner事件为什么会发生时,都会带上拼多多,以类似“从拼多多到Manner”的口径,反思低价策略对行业的冲击。

  就是这样一起看起来毫不相关的泼咖啡事件,最终部分的板子也打到了拼多多头上。

  这正是时下,拼多多面临的舆论环境。

  无论是此前“拼多多发展越好,市场环境越差”的观点,还是618期间部分商家对参与大促积极性的降低,乃至于当下从电商到新能源汽车再到如今的咖啡市场,对低价策略的反思大潮愈演愈烈,这些种种现象背后,拼多多都被拉出来当做靶子,承担了猛烈的炮火输出。

  仿佛拼多多正是这一切“低价”的源头,也仿佛拼多多的“低价”带有原罪,从业者把这几年钱不像过去那么好赚的怨气,都撒向了拼多多。

  俨然,当下的拼多多,成为了“众矢之的”。

  只是调侃似的把拼多多当个出气筒,也就罢了,真认为拼多多的“低价”扰乱了市场,同时倒逼了很多行业一同开卷“低价”,那显然是很荒谬的。

  不仅有悖商业规律,有悖市场常识,同时更是无限高估了拼多多的影响力。

  事实上,有且只有一种力量,能撬动整体市场朝向趋同,那就是底层逻辑上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表面上外界看到了拼多多因为低价的优势而崛起,本质上是拼多多率先顺应了消费者越发理性的需求。

  表面上外界看到了几乎主流的电商平台开始跟进拼多多,成为拼多多,本质上则是对消费趋势的跟进。

  表面上外界抱怨拼多多的模式下,商家被迫只能卷价格,本质上,拼多多之所以实现了“低价好物”,核心原因是基于买方市场供应链快速周转等的让利......

  如果只是一味的将矛头指向拼多多,显然是莫须有的,同样也容易误导了从业者,从而误判了市场的真实趋势,从而错过增长机遇。

  这显然才是最大的损失。

  消费者的理性与分层

  拼多多的崛起,从来就是跟消费者需求紧密绑定的。

  2016年,拼多多深耕下沉市场,在彼时的电商市场格局中杀出一番天地,这是抓住了下沉市场消费升级的红利。2019年,拼多多正式推出百亿补贴,成功实现了从五环外杀向五环内,这是抓住了五环内消费者同样追求质价比的共性需求。

  现今,拼多多一方面持续提供丰富且实惠的商品供给,一方面引入更多品牌商家,满足消费者对更高品质商品,以及更丰富的消费场景的追求。

  纵观拼多多发展来看,其能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从需求端来说,正是建立在对消费市场两个趋势的把握上。

  其一,正视消费分层。

  有一大部分消费者更在意性价比,同时也有很多消费者消费力强劲,更关注品质、品牌和独特性。

  这不仅是购买人群的分层,同样也更是地域性的。尤其是在我们国内,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以及生活环境等的不同,购买喜好上存在很明显的差别。

  五环内、五环外的说法,也正是由此而来。

  其二,则是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了。

  与过去那种“买买买”的野性消费不同,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们开始追求一种更为理性、环保和有价值的消费方式。

  典型特征就是,“可以买贵的,但绝不能买贵了”。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消费者可以轻松获取各种产品信息和价格比较,使得他们更容易做出明智的购买决策。同一品牌、同一产品,他们自然会更倾向于价格更低的那方。

  同时,很多消费者也逐渐认为物品的价值不在于价格高低,而在于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真实需求。他们的目光开始从具有高溢价的品牌,转向一些平替产品。

  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经济环境增速放缓,这两种趋势也更加明显。

  但必须要认清的是,这些趋势的背后,有一个共性基石,那就是消费者对质量,对品质的要求,并没有降低,反倒是在提高的。

  也就是说,普罗大众的需求,是希望商品回归价值层面,而不是愿意为了便宜,转而降低消费体验。

  外界往往有个误区,认定低价等同于低质,并延伸至追求低价会扰乱市场,形成低质商品对优质商品的挤压。

  无疑,这是个偏见。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高度竞争的电商市场,没有商品质量上的保证作为基石,平台根本没有生存空间,早就被市场淘汰了。

  回到拼多多,其的出现与壮大,根源还在于供给端。

  通过海量且极具确定性的需求供给,这让商家的生意增长更具有确定性,空间更加宽阔,同时基于买方市场供应端上的库存快速周转等等,拼多多实现了优价好物。

  这正是拼多多呈现到市场上的“低价”真相。

  买方市场的让利与增长

  当前的商品经济,早就进入了买方市场。

  优质的商品供给源源不断,且供大于求,而消费者占据主导地位。此环境下,卖方本就会降低销售条件,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商品销售出去,以致廉价抛售商品。

  同时熟悉供应链的业内,都知道,对于卖方而言,除了生产商品本身的成本来说,在买方市场下,获客成本、库存成本等,同样是成本大头。一旦商品周转周期拉长,这直接就容易造成资金链承压。

  而拼多多则为商家们提供了一个海量的需求池,将越来越多的用户、流量,直接带到商家面前,后者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多的订单,同时可以以更快的效率,实现货品的整体周转。

  自然,整体成本的下降,供给端的让利,也就自然而然。

  更关键的是,随着这一生态模式的跑通,“人、货、场”进入了一个正向循环。

  尤其是竞争更加激烈的当下,对于商家而言,生意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可能一个产品失败,一个策略的不当,就拖累了整体经营。

  但拼多多的这一“人、货、场”体系下,商家的生意具备很强的确定性。

  一方面是基于拼多多拼购以及C2M等的模式,消费者的需求能够直接到商家,另一方面,基于拼多多的技术能力还有平台策略,商家不需要研究什么复杂的政策,可以把绝大多数精力都放在如何做出更质性价比的商品上,而只要能提供这些商品,就能获得不错且稳定的流水。

  这种确定性,也正是越来越多的商家选择拼多多的理由,即便市场上针对拼多多充满杂音。

  做生意的人,都非常精明。面前有稳定的生意增长与回报,那就不妨少赚一点,而不用去承担太多风险。

  事实上,不只是拼多多,这也正是各大电商平台近两年都能打出“低价”牌的基础。

  总体来说,在买方市场,除了极少数奢侈品牌还能维持高溢价,大部分的品牌、商家都需要适应商品回归价值这一趋势。

  结语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外界对于拼多多一直是又爱又恨的。

  这也避免不了。

  对于电商平台来说,作为链接消费者与商家,作为链接需求供给,其并不能保证每一个方方面面的利益,而是寻求尽可能的实现“实惠、品质、服务”的最大公约数。

  在这一最大公约数下,消费者对于丰富且实惠的商品需求,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商家们也获得了确定性的生意增长与回报,平台也创造了价值。

  这一生态,基于需求端上消费者愈发理性、分层,基于供给端进入买方市场,在过去几年实现了快速崛起,同样也引起了行业的跟随。

  换句话说,是市场选择了拼多多。

  归根结底,钱并不是不好赚了,而是过去高额的溢价,不好实现了。


产品图.jpg

赞 (0)
上一篇 2024年06月30日 06:04
下一篇 2024年06月30日 06:04